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譚栩蔓)你們好呀,初次見面,先自我介紹一下吧!
“我”叫湖心村落,毗鄰龍湖濕地公園,與鄰蘇小鎮隔湖相望,是亮家垴村的一個灣組,現有37戶人家。半年前,“我”還是雜草叢生,無人管理,每天被露天垃圾熏得腦袋暈暈的狀態。鄉親們也想要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誰也不敢打這個包票。
為了增加鄉親們的情感認同,激發大家對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園的向往,創造內生動力,“我”聽說大家沒少下功夫。村里的干部們組織“我”這里的老黨員和群眾代表多次召開灣組屋場會,共話家鄉變化,共謀鄉村振興,共商村落發展,共解疑難問題。他們還把“我”原來的樣子拍下來制作成視頻,讓鄉親們自己拿主意,到底要不要給“我”“換身衣服”。
“換新衣服”“我”當然是愿意的,當“我”聽到鄉親們也想以共同締造為理念,用“五共五籌”工作法,一起替“我”改頭換面時,別提多高興了。
“我”還記得,老黨員廖伯伯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的,他說:“只要是為了發展好灣組、就是為我們好,我們就要支持配合?!彼€將自家閑置的土房屋無償貢獻出來,用于灣組的組織陣地建設,用來打造“黨建堂”。
在廖伯伯的影響下,鄉親們紛紛配合、主動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拔摇笨蓻]有請外人噢,全部都是由居住在“我”這里的自己人組成施工隊,鄉親們自行參與無償務工,將看著干,變為自己干。
在這期間,村“兩委”深化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治理向灣組延伸,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對“我”這里的基礎環境進行了徹底改造。在建設過程中還激發本地鄉賢贊助、周邊群眾捐助,形成本地工匠帶隊、鄰里互助、多方合作、籌工籌勞“共同締造”的生產線。
改造對比
不少周邊村民讓田出力,不要一分錢補償,主動參與到建設中來。同時,在“我”這里,鄉親們通過召開灣組屋場會選舉產生湖心村落“一組四會五員”,即黨小組;鄉賢理事會、紅白理事會、議事協商會、道德評議會;環衛監管員、矛盾化解員、治安聯防員、項目協調員和致富帶頭員。健全制度公約和獎懲機制,將公共文體設施、休閑廣場、綠化帶就近義務管、公益崗位管、群眾輪流管,齊抓共管村落事務,融合共樹文明新風。
鄉親們對“我”的改造升級已半年有余?,F在的“我”已是今非昔比,不僅有顏值還有特色。
“我”這里周邊農戶房前屋后的基礎環境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大家主人翁的意識不斷增強,參與度、歸屬感不斷增強。
接下來,“我”還要團結鄉親們一起,繼續運用共同締造理念,精細化打造“一戶一庭”、一戶一景”,發展以原鄉野趣與水文化元素為主要特色的農家類民宿,打造特色民居和生態庭院,讓“我”這里成為集民宿、餐飲、休閑、垂釣、采摘等為一體的農旅生態田園,讓到“我”這兒來的人賞庭院、觀美景、品特色,真正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共同富裕。
聽完“我”的自我介紹,你是不是對“我”也心動了?那就快來找“我”玩吧!“我”在陸城亮家垴村等你喔~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