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納斯酒店成為宜都對外的一張名片
“飛地企業”吉洪化工產銷兩旺
梁山半高山蔬菜暢銷全國
茶葉成為村民致富“黃金葉”
茶鄉女兒會“點燃”山鄉
土家兒女歡歌載舞慶盛會
人大代表入戶為民排憂解難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2000年6月,潘家灣土家族鄉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是湖北省12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也是宜昌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2024年1月,一個重大喜訊傳來,潘家灣土家族鄉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也是全省唯一一個上榜鄉鎮,這是1.5萬名潘家灣兒女用23年不懈努力打造的金字招牌,來之不易,熠熠生輝。
民族團結一家親,潘灣大地百業興。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民族團結的旗幟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殷切關懷、鼎力幫扶下,地處鄂西山區門戶的潘家灣土家族鄉實現華麗變身:經濟發展大步跨越,鄉村振興異軍突起,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富裕安康……
飛地興鄉
2023年,潘家灣一般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1億元,規上工業產值達到7.79億元,位居宜都山區鄉鎮第一。
一個地處山鄉、工業“腿短”的山區鄉鎮,如何交出這一滿意答卷?
潘家灣土家族鄉黨委書記吳光立介紹,作為偏遠山區鄉鎮,潘家灣的確存在諸多先天劣勢,但近年來,鄉黨委創新思維,通過發展“飛地企業”的方式,為潘家灣招引了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企業,讓鄉域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小橋流水相依,亭臺樓榭環繞……走進位于宜都城區入口處的維納斯度假村酒店,仿佛置身于沿海城市某星級酒店。
鮮文學是地地道道的潘家灣人,早年出門創業,事業有成后回家鄉投資。維納斯度假村酒店是他的“杰作”,也是潘家灣土家族鄉招引的“飛地企業”。
酒店采取加盟模式,與維也納國際酒店集團合作,由該集團派出專業團隊打造,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服務質量,都力求與國際接軌。酒店2019年開業后,客流量逐年攀升,成為宜都對外接待的一張名片。
鮮文學還與宜都國通公司合作,在青林寺景區打造水上樂園、沙灘清吧、主題露營、鱘魚餐廳等新業態,推動宜都文旅產業提檔升級。
不僅僅是維納斯,北山超市、吉洪化工等一大批“身”在城區、稅在當地的“飛地企業”也得到快速成長,成為潘家灣經濟發展的“強引擎”。
招商引資是“源頭活水”,歷屆潘家灣黨委班子深諳此理。該鄉堅持主要領導帶頭,班子成員全員上陣,緊盯優勢企業,開展精準招商。2023年,全鄉上下累計外出招商153天。該鄉在維納斯酒店設立招商引資外聯處,充分發揮鄉賢帶動力量,吸引天南海北的潘家灣人回鄉創業興業。
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該鄉在營商環境上狠下功夫,在宜都市率先成立潘家灣商會,讓鄉內企業抱團發展,做大做強。同時,健全黨政干部聯企制度,要求聯企干部扎根企業,服務企業,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讓服務的“重力度”成為企業發展的“加速度”。
“鄉干部的服務真是貼心,當初回宜都,兩眼一抹黑,是他們幫我跑各種證件、協調各種關系,幫助企業走上正軌?!滨r文學感慨地說。
鄉經發辦主任鄭濤介紹:“2023年,全鄉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2個,累計簽約投資額3.04億元,新開工項目12個,新投產項目10個,完成新時規上企業3家、限上商貿業企業5家,新增國家高新企業2家,新增自營出口權企業2家?!?/p>
產業富民
梁山的龍芽大白菜暢銷香港,在山鄉引起不小轟動。
創造這一“奇跡”的是宜都市金萱蔬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杜永軍早年在外辦企業。2019年,他響應家鄉號召,回鄉發展蔬菜種植產業,由企業老板向“新農人”轉型。
在外多年闖蕩經歷,讓他的蔬菜種植產業如魚得水。
他聘請本土蔬菜專家當顧問,種植適宜當地氣候的紅辣椒及龍芽大白菜;堅持“數字化”種田,建起了塑料大棚,全力推進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瞄準武漢、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市場,多方聯絡建立起了固定的銷售渠道。
走進金萱蔬菜專業合作社數字化種植大棚,“科技感”撲面而來,塑料大棚上端管線密布,自動化噴頭正在噴灑水霧,大棚內,一株株辣椒苗茁壯成長。
在他的努力下,梁山村從一個偏遠鄉村蝶變成蔬菜大村,合作社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輻射周邊4個村。去年,合作社銷售大白菜1100噸,紅辣椒600余噸,創產值600多萬元。合作社在推動蔬菜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真金白銀”?;爻D昶刚埉數卮迕駝展?,每年為村民帶來300多萬元勞務收入及近百萬元的土地流轉收入。
一片小小的茶葉,如何演變為村民致富的“黃金葉”?在潘家灣,“點茶成金”的故事比比皆是。
天色向晚,66歲的呂家坳村村民向長權賣完茶葉,喜滋滋地坐在自家屋里算“茶葉帳”。
“目前10多畝茶園春茶賣了一萬多元,賣夏茶可掙5000元左右,加上秋茶,一年掙兩萬元沒問題?!毕蜷L權告訴記者,三個孩子們都在城里安了家,他和老伴兩人管理10多畝茶園,“雖然辛苦點,但日子過得充實?!?/p>
在呂家坳村,田野里、山坡上分布著大片綠油油的茶園,成壟成行、修剪整齊的茶園在帶給村民收入的同時,也成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紐帶。每到春季,大量自駕游客涌入該村,觀茶園、品新茶、吃農家飯成為“鄉村三部曲”。
在將軍山村,優質的茶基地引來“金鳳凰”。五峰客商投資5000余萬元在該村興建大型茶葉加工廠,推動當地茶產業提檔升級。當前,該企業已與茶農簽訂1000多畝茶園合作協議,統一進行技術指導,推行無公害種植,帶領茶農共同致富。
近年來,圍繞產業提檔升級,潘家灣土家族鄉著力提升茶葉品質,引進市場主體,由傳統的茶葉粗加工向精制茶、宜紅茶生產轉型。目前全鄉茶葉總面積突破3萬畝,年產量達4900余噸,年創產值上億元。
旅游業也是潘家灣重要的富民產業。在沈家沖村,奧陶紀石林景區內游人如織,依靠旅游,村里種植的50畝獼猴桃基地產銷兩旺。在梁山村,依托梁山旅游資源,當地村民開起了民宿,辦起了“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
“依托當地資源,做活特色產業,潘家灣找到了富民強鄉的‘金鑰匙’?!迸思覟惩良易遴l鄉長張勁松說。
文化鑄魂
2023年7月8日,宜都市第八屆潘家灣土家族鄉茶鄉女兒會在該鄉奧陶紀石林公園舉行,潘家灣兒女歡歌載舞,其樂融融。
連續8年舉辦茶鄉女兒會,是潘家灣土家族鄉堅持文化鑄魂、賦能鄉村振興的縮影。
吳光立介紹,潘家灣土家族鄉制定鄉村振興五年規劃,高位推進全域生態旅游,探索出了一條“三色三美”的發展路徑,即依托純正的紅色基因文化、純美的綠色生態文化、醇厚的土家民俗文化,打造富美、秀美、和美“三美”潘家灣。
在將軍山村,“紅色”成為當地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打色。
將軍山村是革命先烈葉光吉故里,也是潘家灣烈士陵園所在地,“紅色”資源豐富,具備發展紅色旅游的基礎。村里依托沿途紅色景點,高標準修建2公里紅色旅游線路,并修建“光吉紅軍廣場”“憶苦思甜農家樂”等旅游接待設施,讓“紅色”提升當地村民的幸?!俺缮?。
在呂家坳村,古色古香的土家風情建筑吸人眼球。飛檐翹角、青瓦白墻、欄桿垛脊、吊腳樓、馬頭墻……這些充滿“土家元素”的民居讓游客大飽眼福,“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土司時代”。
村里新修建村民休憩廣場,廊臺亭榭,鳥語花香,成為村民、游客休閑駐足的好去處。太陽能路燈、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等“標配”進一步提升當地旅游檔次。不遠處,具有百年歷史的鄧家老屋成為該村另一特色景觀,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獨具土家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潘家灣的寶貴財富,以吳昌英為代表的一批鄉土人才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五一”期間,呂家坳村吳昌英的“吳婆婆”酥餅一餅難求。原料純正、純手工制作、柴火烘焙的酥餅口感極好,受到消費者追捧,一年能賣出30多萬元,并由此帶動當地特色食品產業發展。
南沖村,酒香氤氳,古老的釀酒工藝在這里傳承。熊世春從事古法釀酒30余年,他采用當地傳統釀酒工藝,釀出的清香型白酒清冽甘醇,俏銷周邊縣市,年產值達到40多萬元。
宜紅茶是與祁紅、滇紅齊名的我國傳統外銷三大工夫紅茶之一。宜紅茶在潘家灣制作工歷史悠久,當地“宜紅技藝”宜昌市級傳承人管代益制作的宜紅茶條索緊細、湯色紅潤、滋味鮮淳,成為潘家灣對外的“名片”。
紅色、綠色、土色“三色文化”,為多彩潘家灣注入歷久彌新的文化基因,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民生提質
“以前吃水全靠天,現在吃上了干凈的自來水,感謝胡大英代表?!迸思覟炒迦M村民謝遠珍擰開屋后的水窖水龍頭,清澈的水流汩汩而出,“水質非常好,透著一股甘甜味?!?/p>
胡大英是宜都市人大代表,當了13年的小組長,因為人公道、熱心而受到村民的尊重和信任。她多方奔走,讓山區百姓吃上干凈的自來水;她組織留守婦女組成春茶巡回采摘團,確保春茶采摘不誤季;她帶領塆里婦女義務巡河,清理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讓石羊河一年四季綠水潺潺……
2022年,宜都市人大在潘家灣啟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的基層探索實踐活動。此項活動以“灣落”為平臺,充分整合本土人大代表力量,發揮代表在宣講政策、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參與管理、有效監督、服務群眾、推動發展和鄉村治理中的主力軍作用。
潘家灣土家族鄉現有63名三級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和土家兒女相聚一堂,圍繞政策宣講、鄉村振興、文明創建、矛盾化解等,“打土鑼”“說土話”“支土招”,發展“鄉土民主”,推進共同締造。
為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引領示范作用,鄉黨委多方引導成立了12個人大代表工作室,工作室特色鮮明,有形有料。胡大英工作室圍繞百姓日常生活,傾心為民解難;胡安明工作室著重茶產業鏈延伸,帶領村民致富;杜永軍工作室立足高山蔬菜發展,串連城市鄉村……
該鄉連續9年開展“一事一議”先建后補制度,村民進行入戶道路、田間作業道路硬化及修建飲水池等公益設施建設,按照“先議后籌、自主實施、先建后補,獎補封頂”原則,全面進行財政補貼,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
為解決群眾吃水難,鄉、村多方籌集資金,在各村民集中點修建大型水窖。2023年,該鄉投資5000萬元,推進潘家灣飲水工程,力爭2025年10月1日實現全鄉集中飲水全覆蓋,困擾潘家灣人民千百年的缺水問題將徹底得到解決。
為優化干部作風,做實民生實事,該鄉扎實推進“一訪四問”工作法,系列走訪老黨員、老干部、脫貧戶等九大類人群,“問計”探訪發展之路,“問需”體察民生疾苦,“問穩”構建和諧山鄉,“問廉”倡導風清氣正。
在海拔近千米的南沖村老龍坪,“云上南沖”微露營度假基地加速推進。這個由宜都國通公司和南沖村共同投資興建的農旅融合項目,將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多致富機遇。村黨總支書記胡鳳蓮說,“項目得到群眾大力支持,目前配套的道路擴建及飲水工程已經啟動?!?/p>
武陵山脈,巍峨挺拔,魅力潘灣,風頭正勁。
今年,潘家灣土家族鄉錨定更高目標,1.5萬名潘家灣人民勠力同心,奮勇拼搏,讓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艷,讓潘家灣變得更富更美,為建設共富共美現代化新宜都貢獻潘家灣力量。
記者手記
民族團結百業興
群山環繞的潘家灣,是一片民族團結的熱土。
在這里,土家族和漢族兒女手牽手、心連心,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在潘家灣土家族中小學,一則感人的故事廣為流傳:土家族姑娘李思琦家離學校較遠,上學不方便,漢族姑娘吳曉燕家住學校附近,她主動邀請李思琦到她家居住,兩人共同生活,互相幫助,雙雙考入宜都市一中。
這是該鄉民族團結的一個縮影。在當地,民族融合的基因已滲入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為潘家灣土家族鄉凝聚起強大的發展力量。
在這里,飛地經濟蓬勃發展,土家漢子鮮文學帶頭辦企業,并依靠自身人脈招引了一批企業入駐;特色產業奏響富民新曲,蔬菜、茶葉、鄉村旅游為鄉村振興賦能提質,鼓了老百姓的錢袋子;基層治理有聲有色,三級人大代表活躍山鄉大地,幫助老百姓排憂解難、獻智獻力……
“高擎民族團結進步大旗,堅持飛地興鄉、綠色富民發展戰略,我們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富有潘家灣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潘家灣人民謀取更多福祉?!眳枪饬⒈硎?。(三峽日報記者 方勇華 通訊員 趙孟瑩 艾晶軍)(本版圖片由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