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茶園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畝產量提高約20%
本報訊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和深入應用,湖北省正積極探索數字經濟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為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開辟了新路徑,也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數字賦能,生態價值潛能“活”起來
數據作為新興生產要素,在湖北省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湖北省通過構建生態產品數據庫,對全省生態資源進行全面摸底和精準評估。2022年,湖北省啟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探索。2024年,進一步推進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產品綜合調查數據集成技術的研究。鄂州市作為先行先試的典范,通過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數據庫和登記簿,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形成了清晰的自然資源資產體系,構建了生態產品分類體系,為生態產品的價值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同時,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正被廣泛應用于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赤壁市青磚茶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數字化平臺和信息化可追溯體系,實現了茶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茶園里,傳感器實時捕捉溫度、濕度、蟲情和土壤墑情等關鍵信息,指導農事操作精準作業,使得試點茶園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畝產量提高了約20%。
產業轉型,生態發展方式“綠”起來
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產業正在逐步退出,綠色低碳、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一方面,湖北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湖北移動依托5G、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優勢,聯合京能東風打造了數據綜合體、服務綜合體、能源綜合體“三大場景”,實現了電廠和熱網的自動化調度和數字化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能,還降低了碳排放,為傳統熱電產業的數智化、生態化轉型樹立了典范。
另一方面,湖北省注重發揮生態產業的引領作用,推動生態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宜都市通過生態治理“宜都試驗”,推動中藥材種植和加工以及康養服務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石首市則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中藥材種植等項目,走出了一條生態與扶貧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創新驅動,生態市場建設“快”起來
科技創新是推動數字經濟與生態保護相融合的關鍵。湖北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作用,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在石首農田生態系統修復項目中,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通過采取數字技術系統施策推進,鴨蛙稻模式化肥年使用量較常規稻區減少46%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10%。
湖北省還積極推動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湖北供銷集團、湖北農業發展集團、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公司三方聯手組建“湖北天網供應鏈有限公司”,搭建線上交易平臺,為生態產品的買賣雙方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務。
在數字經濟的引領下,湖北省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策略,推動數字經濟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通過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改善要素配置等措施,不斷提升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能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廖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