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打造10分鐘救援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陳鳳彪
“救命??!”10月13日下午,宜都市清江公園江邊,一名男子游泳時在距離岸邊10多米的江中突然抽筋,不斷呼救。
聞訊而來的宜都市紅十字水上救護志愿服務隊副隊長余萬金,迅速啟動“新救援神器”——水域救援機器人下水,不到1分鐘,男子被安全救到岸邊。
這是宜都市展開新質救援設備的一次演練。該市不斷提升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正積極打造城區10分鐘救援圈,將救援的“速度”與“溫度”融入突發事件中。
從村口到空中,救援無縫銜接
水域救援機器人是宜都市應急管理局采購后交給志愿服務隊使用保管及日常維護,每分鐘可以在水上行進400米,最大續航時間為60分鐘、最大遙控范圍為1.5公里、最大推拽重量為500公斤,還能設置一鍵自動返航。
“各種高精尖的救援裝備,源源不斷輸送到救援一線?!痹撌邢嚓P負責人介紹,每年按“上年度GDP萬分之五”標準投入應急管理財政預算,夯實基層應急的物資保障機制。
宜都每年安排250萬元用于消防應急裝備更新,市級擁有各類救援物資突破5000萬元,其中50米舉高噴射消防車1臺、300米超高壓消防車1臺、大口徑救生鉆機1臺、沖鋒舟19艘。
投資5800萬元建成應急指揮中心,200萬元建成低空航空臨時起降點,1000萬元啟動建設鄉鎮消防站。以“大站建強、小站建近、微站建密”為原則,在鄉鎮、工業園區布點建立專職消防站,從村口到空中,確保救援觸手可及。
智慧減災為生命贏得時間
“今年7月12日夜間,強降雨預警后,我們同時發出6萬條短信,精準推送給災害隱患點的群眾,每人都收到針對性提示?!币硕际袘惫芾砭窒嚓P負責人說,通過該市“智慧減災”小程序,群眾可以實時查看隱患點并上傳現場信息,3500名災害信息員迅速行動,救援隊伍在最短時間內到達現場。
10分鐘救援圈的核心是信息共享。宜都將自然災害、化工園區、重點景區等高風險區域納入統一指揮平臺,從信息傳遞到物資調撥,全程一體化指揮。
讓人人成為“第一響應人”
“有一次突發心臟驟停,AED就在身邊,救了命?!奔t十字救援隊的“流動急救車隊”已在宜都服務數百次,4臺“救命神器”覆蓋主要街區。與此同時,全市還培育了4萬名應急“第一響應人”,從民兵到普通村民,每個人都在危急時刻成為關鍵力量。
宜都將安全生產與文明家庭評選掛鉤,通過防災減災科普基地、全民演練等形式,讓安全意識融入日常。市民吳阿姨笑著說:“現在大家都知道隱患在哪兒,也知道怎么避險,心里踏實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