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寧報道(記者蔡靜 寧浩德 通訊員 李曉惠 陳慧君)在時代發展的壯闊畫卷中,總有一些身影格外動人。當聚光燈從繁華都市轉向廣袤鄉村,新農人田淑嫻正以青春為筆、汗水為墨,在稻浪蝦塘間描繪著新時代的奮斗圖景,并推動家鄉綠色農產品走向全國。
田淑嫻出生在赤壁市安豐村,這里風景如畫,水禽養殖和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是典型的魚米之鄉。2016年碩士畢業后,她放棄赴海外深造機會及科研院所的穩定工作,揣著多項專利和一顆“讓科技賦能農業”的決心回到家鄉創業。2017 年,她召集安豐村8 名種養殖大戶,共同成立小龍蝦養殖合作社,建成了第一個養殖基地——面積約300畝的小龍蝦田,開啟了艱辛的農業發展之路。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田淑嫻率先采用系統專業的養殖管理調水和飼喂方案,運用領先的光合細菌、乳酸菌、小球藻、卵囊藻濃縮擴培技術,以及生物發酵飼料配制技術,根據小龍蝦生長階段和塘口條件不同,靈活施用不同微生物及調配飼料。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肥水環境雖然養肥了小龍蝦,卻也讓田里的水草瘋長,過多的水草給小龍蝦捕撈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田淑嫻:“當時看到那滿田的水草,我特別發愁。偶然間看到鴨子吃雜草的場景,就想能不能把鴨子放到蝦田里,這樣既能解決水草問題,說不定還能形成一個生態循環。后來經過不斷嘗試和優化,‘微生物稻蝦鴨’生態循環種養殖模式真的成功了!”
通過微生物調節水質,1—— 6 月精養小龍蝦;7 月,鴨子 “登場” 吃掉雜草,小龍蝦 “上岸”,再種下稻谷實行稻鴨共育,鴨子以雜草為食,就這樣,一條 “微生物稻蝦鴨” 綠色循環生態鏈形成了。通過不斷實踐和優化,田淑嫻的微生物稻蝦鴨中試試驗田每畝可產出優質小龍蝦200斤、無抗蛋鴨30羽、優質稻1000斤,畝產值達1萬元。同時,稻田化肥使用減量60%,農藥漁藥減量80%,土壤微生物得到保護,田地肥力逐年提升。
赤壁市安豐村七組村民田洪明:“以前我們種田,就是靠老經驗,產量不高,還累得很。自從跟著她干,用了她那新法子,輕松很多,收入還高?!?/p>
隨著經驗的積累,田淑嫻練就了一項 “絕技”。在央視《超級新農人》挑戰中,她僅用2.5分鐘,靠肉眼準確排序5種水質溶氧量,結果與專業儀器分毫不差。如今,她的技術已升級為咸寧地區標準,實驗室、加工廠、千畝基地串聯成鏈。
田淑嫻:“農業不是面朝黃土,以前種田靠力氣,現在靠科技!目前我們合作社打造專業化、規?;?、集約化的現代農業基地2000畝,擁有生態農業實驗室、田間微生物培養室、 50 畝微生物稻蝦鴨科研示范基地、110畝稻再鴨基地、禽蛋加工廠和鮮米加工生產線,技術研發、轉化、推廣服務、產地加工,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體系正在形成?!?/p>
2018 年 1 月,她發起成立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合作社采用工業化思維做農業,以高科技、數字化賦能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托管體系,推行系統化、模塊化的農業管理。合作社建立了農技服務中心,聯結國家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資源,將最前沿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向農業經營主體和市場。
田淑嫻:“我希望通過合作社的力量,把更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帶給大家,讓更多的農戶受益。只有大家一起發展,我們的鄉村才能真正振興?!?/p>
如今,在田淑嫻的帶動下,安豐村菌藻共生的稻田生態循環種養殖產業發展迅猛。帶動26戶戶均增收4000元,經營規模超千畝,年營收突破326萬元。合作社被評定中華全國供銷總社合作社示范社、省級示范社。
今年36歲的田淑嫻有著諸多耀眼的光環: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省黨代表,還榮獲央視超級新農人全國 20 強、全國首屆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今年4月,經過層層選拔,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然而,在這些榮譽的背后,是她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堅持,她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勞模精神。
田淑嫻:“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咸寧時強調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這就是我的動力?!铩炙乃姆椒?,就是‘口中有糧’。我們這代人,要讓土地既產糧食,也產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