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無人理”到“共同管”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楊薇薇)枝城鎮西湖社區宜化還建小區始建于2014年,是為解決職工安置而建設的還建小區,由于沒有引進專業物業服務企業進駐,小區從建成安置結束后,基本處于“無人理”狀態,飛線充電、毀綠種菜、亂搭亂建、小區無監控經常被盜、無活動陣地等問題不斷出現,企業無力解決,居民怨聲載道。西湖社區黨總支迎難而上,啟動共同締造試點工作,多次到宜化楚星公司宣講共同締造,銜接小區建設事宜,爭取了公司領導一班人的重視和支持。先后在小區組織“圍樓夜話”5場次,推動共同締造理念深入人心。
在黨員和居民群眾廣泛參與下,小區組建了黨支部和共治理事會,將群眾威望高、公道正派、熱心公益的宜化公司退休工人杜永茂、王華推選為小區黨支部書記、共治理事會理事長。小區有了組織,就有了主心骨,大事小事有人理、共同管,形成了“鎮黨委政府+社區黨總支+公司黨委+小區黨支部+小區共治理事會”的治理體系,探索了“一話、四必到、五共建”“145”小區治理體制機制,即組織開展“圍樓夜話”,采取收、議、訪、研、辦、評“六步法”,聽取居民群眾意見建議,并及時處理反饋。小區事項實行圍樓夜話必到、不同聲音戶必到、特殊困難戶必到、小區重難事必到“四必到”。社區黨總支將每周五上午確定為“社企共建日”,實施信息共通、議事共商、活動共辦、矛盾共解、成效共評“五共建”,共同為居民辦實事解難事26件次。
變“拍桌子”到“抬桌子”
由于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回應和解決,小區居民曾在宜化楚星公司、社區“拍過桌子”。啟動小區共同締造試點初期,居民持觀望態度,認為這是在“搞形式”,問題最終還是不能得到解決。社區黨總支先后開展遍訪、納諫訪、重點訪8場次,收集到共性問題12條。同時,針對12個問題設計調查問卷,家家到、戶戶落,再次征求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按照輕重緩急確定了3件具體實事。比如,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室外健身活動場所”問題,社區黨總支決定利用“社企共建日”,聯合鎮黨委政府、宜化楚星公司到小區召開“圍樓夜話”,和居民一起共商解決方案。聽說這個消息后,居民主動從家里抬桌子、搬椅子、燒開水、拿水果,提前布置好“會場”。會上,他們紛紛表示,“只要有材料,場子我們自己建、自己管”。最終,由“群眾出一點、能人捐一點、企業幫一點”建設的100多平方米室外健身活動場所終于完工,配備了籃球架、羽毛球網,以及多個小型健身器材。居民楊德益向遠在北京的妹夫何濤講到這件事,何濤特意從北京寄來了一張嶄新的乒乓球桌,快遞到小區,居民完成拼接,成為“共享球臺”。還有毀綠種菜問題,在杜永茂、王華組織號召下,居民主動將自己在綠化帶種的菜毀掉、清理雜草、拆除“攀爬架”,還公共空間一片綠色。社區黨總支為了更好激發居民參與積極性,在小區最醒目的位置公示“三榜”,一是知“音”榜,居民可以“直抒己見”,居民意見建議辦理的情況第一時間回應和反饋,15件事宜上榜;二是榮“宜”榜,宜化小區居民中的好人好事、熱心人等及時張榜公布,8位突出的黨員居民先進事跡上榜;三是積分榜,為每家每戶建立家庭文明誠信檔案,每個家庭以行動換積分,以積分換物資,小積分激活大能量。
變“好藍圖”到“分步走”
針對小區居民的12個共性需求,社區黨總支建立需求清單、任務清單,堅持分層分類,該由居民自己辦的,就交給居民自己辦,需要借助上級力量才能辦的,社區大力爭取辦。比如,小區居民反映的“電動摩托車充電”問題,社區黨總支積極協調市城投公司,建設方案經小區黨支部和共治理事會研究通過,已完成25個充電樁建設。針對居民反映的沒有監控經常遭遇小偷光顧和沒有活動室問題,社區積極協調宜化公司,加裝13盞監控,實現監控全覆蓋;將廢棄倉庫粉刷修葺成居民活動室,并由居民自己取名“樂鄰苑”,成為大家休閑議事的共享客廳。還有加裝后門、墻面剝落、屋頂漏雨等需要大額資金才能解決的問題,社區黨總支在征集完居民意見建議后,已形成專項工作報告,呈報鎮黨委政府和宜化公司,到年限力爭納入宜化還建小區改造項目,組織居民全員參與,逐步予以解決。
從“無人理”變“共同管”、從“拍桌子”變“抬桌子”、從“好藍圖”變“分步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在宜化還建小區初步形成。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