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司法局陸城司法所原所長白萬壽在紅春社區進行普法宣講
宜都市司法局陸城司法所鄭雪峰所長送法進村居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鄭雪峰)“38年堅守基層一線、調處化解400余起疑難糾紛零反悔、監管近300名社區矯正對象無一脫管漏管…… ”翻開老所長白萬壽留下的工作筆記,宜都市司法局陸城司法所所長鄭雪峰指尖劃過這些數字,耳畔仿佛又響起那句“責任大于能力”的教誨。如今,白萬壽退休已近三年,但他用一生踐行的“責任”二字,正通過鄭雪峰的接力,在基層司法行政崗位上續寫新的故事。
責任,是“多跑腿”的韌勁:鋸子聲里化陰霾
2016年,初到司法所的鄭雪峰跟著白萬壽處理過一起“小事”:獨居老婆婆因鄰居張大爺家的樹枝遮擋莊稼采光求助。
“這點事值得跑一趟?”鄭雪峰起初不解,直到目睹白萬壽兩次上門被拒仍不放棄——聯系張大爺的外地兒子、鄰村親戚幫忙勸說,最終自己搬來梯子、拿起鋸子,親手修剪樹枝?!爸ㄑ街ㄑ健钡匿從韭曋?,鄰里積怨煙消云散。
“干調解,腿腳得勤?!卑兹f壽的話,鄭雪峰后來才品出分量:基層糾紛再小,關乎鄰里和諧;事務再瑣碎,連著百姓安寧。如今,鄭雪峰遇到類似案件,總會想起那把鋸子——它鋸斷的是隔閡,留下的是“既然干了,就要干好”的執拗。
責任,是“守住理兒”的底線:法理與情理間的平衡術
2018年的一場工亡賠償調解,讓鄭雪峰見識了白萬壽的“硬氣”與“柔情”。工人墜亡后,家屬情緒激動,提出巨額賠償。白萬壽一面嚴正聲明“賠償按法律來,鐵律如山”,連夜聯系人社部門算出法定賠償標準;一面又與工地負責人深談,從破碎家庭的困境講到孤兒寡母的未來,最終為家屬額外爭取到了5萬元人道救助金。
“調解不是和稀泥,要守住法理與情理?!边@句叮囑,如今成了鄭雪峰處理復雜糾紛的準則。他說,白所長教會她:責任就是在劍拔弩張中穩住陣腳,讓公平正義既有力度,也有溫度。
責任,是“扶人站起”的仁心:從抗拒到重生的蛻變
社區矯正對象劉某曾讓鄭雪峰犯難:因妨礙公務罪緩刑的他,文化低、沒收入,帶著兩個孩子租住在陸城,對矯正充滿抵觸。白萬壽卻看出了他的“自卑”:“想讓他安心矯正,得先走進心里?!?/p>
此后,白萬壽每次見劉某都主動握手、拉家常,托朋友為其妻子找工作,向市局申請困難幫扶金。當幫扶金送到手上時,這個低頭沉默的漢子紅了眼圈。漸漸地,劉某變了:來所里的次數勤了,話多了,臉上有了笑。解矯那天,他深深鞠躬;如今開起豆腐坊,閑暇時還會回所里坐坐。
“矯正不是懲罰,是扶人站起?!编嵮┓褰K于讀懂這句話的重量——它能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
責任,是泛黃筆記里的接力:讓信念之燈照亮平凡崗
三年前,白萬壽退休,將這本寫滿歲月的工作筆記交給鄭雪峰?!敖舆^的不只是筆記,是‘責任大于能力’的信念?!比缃竦泥嵮┓?,學著老所長的樣子,當群眾信賴的“和事佬”,做迷途者的“引航燈”,讓法律條文在基層透出人性溫度。
工作筆記的紙頁已開始泛黃,但那些數字背后的堅守從未褪色。正如鄭雪峰所說:“方法會變,時代會變,但司法行政人對責任的堅守,永遠是照亮平凡崗位的不滅心燈?!?/p>
(責編:李華 向姝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