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臨江聽風,春風十里,萬古江河,奔流不息。
時間帶走了很多東西,也給我們帶來了豐美饋贈。文明,永遠是我們的精神標識,亦是城市文化的根基,更是文化創新的寶庫。文明之美,引人向善;文明之基,植于傳統;文明之魂,蘊于深厚。一樁樁孝義善舉,一個個平凡好人,是他們,演繹出了宜都這座古城的文明新風尚。
“臨江聽風”——聲音故事專欄,對身邊的“平凡綻放”予以推介,凝聚起全社會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為我們共同的城市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讓我們共同傳承精神血脈,共同描繪城市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
彭世榮,一位扎根鄉村42年的民間藝人,以楠管為筆,以堅守為墨,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書寫著非遺傳承的動人篇章。從青絲到白發,他用一根楠竹管、一副銅鈸,把家長里短唱成故事,把政策新風譜成曲調。他總結提煉現代楠管“三功四法”,緊貼時代主旋律為百姓創作、為百姓代言,創作近百件優秀作品,登臺表演上萬場,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楠管先生”。
18歲那年,彭世榮步行百里拜師學藝,從此與楠管結下不解之緣。為練就一副“鐵嗓”,他每日清晨對竹林開腔,手指因敲擊銅鈸磨出血泡,喉嚨沙啞數月仍不言棄。這份執著,讓他從“門外漢”蛻變為技藝精湛的“楠管先生”。他背著楠管走遍全市155個村社,在田間地頭、紅白喜事中即興創作。一次演出中,他即興唱響脫貧故事《斷窮根》,引得村民潸然淚下。一位老人緊握他的手嘆道:“你唱的就是我們的生活!”
為突破傳統楠管表現局限,彭世榮摒棄冗長唱腔與松散說白,融合順口溜、脫口秀、評書等元素,賦予楠管鮮活的時代氣息。他打破單人單口的傳統形式,創作群口楠管與情景表演?!独吓硎胀接洝啡谌肽贻p人鐘愛的RAP,登上央視熒屏;《“數”說黨的二十大》以“土味+時尚”的宣講方式登上學習強國。他的作品《用“新”說唱十九大》《守望》屢獲省級大獎,更吸引數百名年輕人加入非遺傳承隊伍。“楠管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在當下的藝術?!?/strong>彭世榮用創新證明,傳統與潮流本可共生。
“帶徒弟比唱楠管難多了!”彭世榮的感慨道出傳承之艱。雖徒弟能坐滿“八仙桌”,但堅持者寥寥。為此,他搬工作室至自家小院,手把手教授銅鈸節奏,帶弟子走訪老藝人、整理古籍唱本。徒弟高鳴說:“他總教我們,技藝在手上,根脈在心里?!?/strong>如今,他擔任宜都“金種子”文藝宣講志愿者,培訓愛好者200余人,培養出39名年輕傳承人。他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生,讓政策宣講充滿溫度,更讓非遺火種生生不息。
彭世榮的故事,沒有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