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競發,奮楫者先
新春伊始
我們強烈感受到襄陽
熱氣騰騰謀發展
奮楫實干開新局的氣象
晴空萬里襄陽城。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給荊楚大地和荊楚人民以強大的思想指引、巨大的精神鼓舞。省委進一步推動全省上下牢記殷殷囑托,深刻把握總書記對湖北工作提出的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
襄陽是國家明確的中部地區重點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重點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賦予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既是對襄陽過去發展的肯定,也是對襄陽未來發展的期待。我們要強化襄陽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擔當,推動全部工作向發展第一要務聚焦發力,切實把國家和省委的定位要求變成現實圖景。
一、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襄陽信心”
只有明確方位才知道該從哪里出發、要往哪里去。全市上下要自覺從國家和省賦予的定位、歷史形成的地位、現在工作的序位中思考和推進襄陽發展,在明確方位中堅定信心、勇毅前行。
從全局中看定位。作為國家明確的中部地區重點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重點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賦予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體現了對襄陽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廣大黨員干部要知責擔責,錨定新定位、扛起新使命,聚焦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省域內,努力成為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一極和關鍵支撐;在區域內,努力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強勁增長極和重要動力源;在全國層面,努力成為中西部非省會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和典范。
從歷史中看地位。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商賈匯集之地,歷史上多次成為全國中心城市。東漢末年,襄陽升格為荊州治所,成為全國性人才高地和文化中心。南宋末年,長達6年的宋元大戰,使得“鐵打的襄陽”聞名天下。新中國成立后,襄陽搶抓“三線建設”“東風出山”“省域副中心城市確立”等機遇,推動經濟發展駛向快車道、總量突破6000億元關口。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我們要傳承和發揚襄陽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精神,埋頭苦干、開拓進取,續寫千年古城新的輝煌。
從比較中看序位。當前,襄陽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面臨發展周期的階段性考驗。我們決不能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光環里驕傲自滿,更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怨天尤人。必須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努力克服轉型發展的陣痛,積極適應國家投資政策的重大變化,奮力化解發展中積累的矛盾,在持續攻堅克難中破困局、開新局,加快提升發展能級、發展質效、發展后勁、發展支撐,殺出一條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血路,奮力實現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新目標、新任務。
襄陽闊步大道行。
二、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襄陽作為”
當前,湖北發展進入整體提升的關鍵時期。襄陽作為全省重要一域,必須在抓發展上全力以赴、聚焦聚力。
全市上下要圍繞省委賦予襄陽的新定位,進一步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堅持擴大增量和盤活存量并重,大力實施“兩資三能”工程,切實把工作落實到具體項目和市場主體上,體現到城市能級和發展質效上。
以“立項爭資、招商引資”為抓手促進有效投資。要抓牢立項爭資,認真鉆研、領會、把握國家政策,找準自身優勢和國家政策的結合點,敢想善謀“高大上”項目,提高基礎工作標準,力爭做到即報即批、立批立建。要抓實招商引資,依托資源招商,推動資源對接資本,加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依托產業招商,圍繞重點產業鏈、行業龍頭招大引強,深化拓展以引進新興技術和培育新興產業為目的的應用場景招商,努力實現招來一個、引入一串、帶動一片;依托環境招商,圍繞降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吸引更多企業在襄陽投資發展;依托鄉情招商,大力實施“襄商回歸工程”,加快推動產業回歸、資本回流、項目回投、總部回遷、人才回鄉、智力回哺。
以“達產釋能、技改提能、強鏈聚能”為牽引促進投資有效。要挖潛提效、達產釋能,全面開展“四上”企業回訪調研,“一企一策”破解企業投產、經營、達效堵點問題,盡快變生產潛能為發展動能。要創新引領、技改提能,摸清企業需求,加強政策對接,明確先后順序、實施重點,引導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要暢通循環、強鏈聚能,做強龍頭企業,培植支柱產業,優化產業生態,加快延鏈補鏈強鏈,促進區域經濟循環暢通。
熱火朝天干勁足。
三、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襄陽精神”
回望2800多年建城史,襄陽如今的發展地位,是一代又一代襄陽人苦干實干拼出來的,靠的是“鐵打襄陽”堅韌頑強、不服輸的昂揚斗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市上下要傳承和發揚這種歷久彌新的襄陽精神,當好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在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新征程中奮勇爭先。
堅持目標和過程雙控。目標和任務確定后,必須加強過程管控,按照工作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工程化、工程責任化、履職考核序位化“五化”管理要求,打造落實鏈條,形成工作閉環。要將工作任務細化為年度、季度、月度目標,將目標具化為一個個項目,將項目按照規劃書、施工圖、進度表“三位一體”推進,確定責任主體,實行全程考評、動態跟蹤、分類排序,堅決防止自由落體、責任落空。
堅持全領域和全要素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要完善市縣發展格局,著眼全域優化生產力布局,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要優化重點產業布局,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合理合規布局產業項目。要強化資源要素統籌,圍繞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統一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工作力量配備,促進要素向產業、企業聚攏,服務向項目、工程聚合。
堅持轉作風和提能力并進。堅持干中學、學中干,推動干部進一步轉變工作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提升能力本領。要務本務實轉作風,樹牢正確政績觀,保持發展定力,多作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工作。要真抓實干提能力,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在基層一線長本領、增才干,一體推進改革發展穩定民生保障工作、一體推進黨建引領的經濟社會組織建設、一體推進黨風政風民風優化。
堅持激勵和約束并重。要把樹立正確用人導向作為對干部最大的激勵,以真評實考促真抓實干、以真抓實干成真功實績、以真功實績展真品實才,讓擔當作為者受重用、受褒獎,讓碌碌無為者挪位子、受警醒,點燃干部干事創業激情。要強化紀律約束,強化執紀問責,督促黨員干部增強紀律意識,在遵規守紀中改革創新、干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