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聲特別策劃系列評論《解碼“兩山”轉化示范地?堰河》,邀請專家為您解讀堰河村的成功秘訣,探究“兩山”理念在堰河的生動實踐。今天,我們對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孔祥智。
統一運營、凝聚合力,拒絕無序競爭,有效提高農民收入
孔教授,我們關注堰河村的鄉村產業有一個特點就是統一。比如茶葉,就叫“堰河香”,這種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模式優勢是什么?
孔祥智:茶葉產業非常特殊,目前全國種植面積已超過5000萬畝。如此龐大的規模下,除了少數知名品牌,小規模茶農往往缺乏品牌意識或品牌影響力較弱,導致茶農收入微薄,只能被動接受外地茶商的收購價格,缺乏議價能力。因此,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模式要求每戶茶農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生產,從而確保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堰河村通過統一營銷、統一銷售、統一品牌,成功打響了“堰河茶”的品牌,不僅提升了市場競爭力,還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
堰河村在農家樂運營上也是通過合作社實現統一運營,為什么堰河村合作社能這么有效帶動鄉村發展?
孔祥智:農家樂的統一運營主要通過組建農家樂合作社來實現。當前,全國各地都在發展民宿和農家樂,但普遍存在無序競爭的問題。游客到村后,各家各戶爭搶客源,甚至通過壓低價格吸引游客,這不僅損害了村民的整體利益,也影響了服務質量。堰河村以村為單位,組建了農家樂合作社,對游客進行統一分配。這種方式不僅避免了惡性競爭,還確保了每家民宿戶的收入相對均衡,既提高了農民收入,也保護了地方特色。
留住村民、吸引人才,農民合作社的良性循環,為堰河村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
堰河村農民合作社確實在助力堰河村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為什么能辦得如此成功呢?農村合作社對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堰河村農民合作社的成功,關鍵在于通過鄉村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茶葉合作社和旅游合作社,將村民和外地就業人員有效組織起來。中國農業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如果沒有新型經營主體,靠一家一戶的農戶是很難升級的。從全世界的經驗來看,農民合作社一定是促進我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最合適的、最好的一個主體。通過合作社將村民和外地就業人員組織起來,從全村角度發揮綜合效益。
許多地方的合作社之所以成為“空殼”,主要是因為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缺乏產業支撐。只有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吸引人才,合作社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堰河村通過合作社模式,不僅留住了本地村民,還吸引了許多外地人來村就業,形成了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動力。
發揮多功能性,讓農業不止于農
您認為,堰河村踐行“兩山”理念能帶給其他地方怎樣的啟示?
孔祥智:堰河村大概從改革開放以后就開始種樹。起初,種樹看不到效益,需要二三十年才能見到成效,所以一開始村民不理解為什么要種樹,覺得山上的樹木讓其自然生長就可以了。如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從農業角度來看,我們不僅需要農產品,還需要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包括生態價值、旅游價值和文化價值,這正是“兩山”理念的要義所在。
環境變好了,不僅讓村民享受到美好環境,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帶來了更多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所以我覺得堰河村實踐是踐行“兩山”理念非常好的一個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孔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