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實力領先是建成支點的首要特征。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30年,全省經濟總量要達到9萬億元左右。
在匯爾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工人正在將耐堿玻璃纖維紡織成布。(資料圖片)
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知重擔責,確立了加快沖刺經濟總量萬億級規模的發展目標,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全省加快支點建設展現襄陽擔當、貢獻襄陽力量。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2024年,襄陽經濟總量突破6000億元,在此基礎上沖刺萬億規模,跨越不可謂不大、困難不可謂不多。實現宏偉藍圖,襄陽有何底氣?又該如何作為?
新質生產力鍛造經濟強引擎
東風納米01新能源汽車遠銷荷蘭、智利、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
去年12月,東風汽車納米科技(襄陽)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東風納米01新能源汽車月銷突破10163輛,實現了單一車型連續兩月銷量破萬的行業佳績。
汽車是襄陽的主導產業,近年來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為了破冰突圍,市委、市政府充分挖掘潛能,盤活閑置生產線,推動東風納米01新能源整車項目落戶襄陽,開啟了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時代征程。
如今,東風納米01新能源汽車已漂洋過海,遠銷荷蘭、智利、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展示著“襄陽造”的優良品質。
作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襄陽加快構建全域覆蓋的智能網聯基礎設施,搭建豐富實用的車聯網深度應用場景,推動車聯網產業創新與集聚。無人駕駛快遞車穿行在大街小巷,智慧物流新業態蓬勃發展。
襄陽的紡織服裝產業基礎雄厚,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6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家。襄陽匯爾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研發,讓玄武巖纖維制成的五星紅旗在月球成功展示。
襄陽是全省唯一的百億斤產糧大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72家,位居全省第一。當前,襄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加快創建,在“襄飄天下”的旗幟下,“襄”字號農產品走向全國人民的餐桌。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湖北隆中實驗室實現先進陶瓷、新能源電池、輕量化制造等領域6項重大關鍵技術突破,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襄陽全覆蓋開展“四上企業”調研服務,找準產業發展比較優勢,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著力打造搬不走、穩得住、具有支撐力的根植性產業集群,加快構建體現襄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城鄉融合激活發展新動能
國家級經開區從192位升至全國第57位,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常住人口增加至22.7萬,連續10年保持正增長……東津新區錨定“漢江新都會、襄陽新中心”的目標定位,不斷增強承載力和集聚力。
襄陽成為全省第二個同時擁有快速完整內外環線的地級市
交通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先導。襄陽環線提速改造工程建成通車,成為全省第二個同時擁有快速完整內外環線的地級市,中心城區半小時交通圈全面形成,不僅為市民出行帶來便利,也有力促進產業集聚和商貿繁榮。
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襄陽立足“山水洲城”特色風貌,做好治山、理水、營城文章,全面鋪開東津城市新中心建設,一體推進新城區、古城區、舊城區“三區”協同,“一心四城”的城市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為城鄉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襄陽唯一的百強縣市,棗陽緊緊圍繞“打造襄南隨毗鄰地區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深入實施強縣工程,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裝備制造、農產品深加工三大根植性主導產業,加快培優育強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力爭兩年內經濟總量過千億,為全市經濟總量持續提升挑大梁、作貢獻。宜城、谷城、老河口也在加快沖刺全國百強,形成龍頭引領、梯次培育的發展格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堅持黨建引領,走好群眾路線,保護山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全體村民共同富裕。堰河經驗極具時代價值,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襄陽有良好基礎、成熟經驗,將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千年文脈鑄就文旅新名片
漢水渺渺、古城巍巍。漢江畔的襄陽古城,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看盡風云變幻、世事變遷。
漢水渺渺、古城巍巍,襄陽古城日新月異
襄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800多年建城史,楚國800多年歷史在襄陽經歷了500多年的重要發展階段,《三國演義》120回故事中有32回發生在襄陽,《唐詩三百首》中有27首詩篇提及襄陽。決定宋元王朝更迭的襄樊之戰蕩氣回腸,以此為背景創作的《射雕英雄傳》讓襄陽名揚海內外。
襄陽還是智圣諸葛亮的躬耕之地,漢光武帝劉秀、唐代詩人孟浩然、宋代書法家米芾、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家鄉,現有襄陽古城、古隆中、習家池、米公祠等眾多文物古跡。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滋養了富饒美麗的襄陽城,也為世人留下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寶貴文化遺產。多年來,襄陽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讓襄陽古城在時代浪潮中煥發生機。
上世紀90年代,襄陽在嚴格考證的基礎上重建昭明臺,并修復了城墻東南角和仲宣樓,初步再現古城的歷史格局與架構。2018年起,襄陽連續實施兩輪“古城保護與利用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臨漢門東側、大北門至長門段等6處城墻。管家巷的火爆開街,重現“半城煙火半城詩”的歷史盛景。單家祠堂、仲宣樓、襄王府、長門等4處文物建筑布展開放,豐富了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
襄陽旅游市場持續升溫,接待游客總量連續兩年突破1億人次。唐城、華僑城等景區不斷創新文旅業態,優化服務體驗,激發旅游市場活力,讓游客“引得來”“玩得好”“留得住”。
繼北京、南京、杭州、天津、上海、成都之后,襄陽舉辦了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7400余名師生載歌載舞、歡聚一堂,青春的氣息在千年古城彌漫。
以開放之姿,讓傳統擁抱未來。在傳承與創新的交融中,襄陽續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襄陽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持續擦亮“襄陽好風日”品牌,努力把襄陽打造成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
生態本底厚植發展新優勢
夜游襄水美如畫
襄水,發源于襄陽城南的扁山西麓,于觀音閣旁注入漢江,沿岸的襄水源生態公園、襄水街濱水生態藝術街區、鳳林古渡生態公園串珠成線,彰顯襄水岸線的生態美、活力強。
多年來,襄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守護好青山綠水藍天的同時,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2024年,襄陽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2天達284天、歷史最多,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4.5%至44.8微克/立方米、歷史最低,重污染天氣同比減少8天僅3天、歷史最少,是全省僅有的3個全部完成考核任務的城市之一。
28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2年保持100%,15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6年保持100%。全市9處縣級以上和73處鄉鎮級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漢江干流穩定保持Ⅱ類水質。
新增省級綠色工廠18家,省級綠色供應鏈企業1個,總數量居全省第2位??稍偕茉窗l電裝機容量達610.86萬千瓦,同比增長31.4%,綠色能源裝機容量已超火電,占比達55%。
襄荊荊宜四地協同立法,出臺《襄陽市沮漳河流域保護條例》,開創我省16個二級流域片區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先河。與周邊4市(林區)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和聯防聯治機制。
向新、向綠、向未來。優良的生態本底,既是襄陽實現跨越發展的堅實根基,又是提升發展質效的寶貴資源。襄陽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扛牢漢江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襄陽,為沖刺“萬億之城”增添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