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幻燈新聞

    幻燈新聞

    后浪奔涌,年輕一代如何挑起創新大梁?
    發布日期:2025-03-09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宜都融媒體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深刻指出:“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鼻安痪脛倓傉匍_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總書記說:“國家的創新需要年輕一代貢獻力量?!?/p>

    從“嫦娥”探月逐夢星辰大海,到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橫空出世,“00后”正在挑起中國科技事業進步的大梁。3月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5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代表委員,聽他們寄語“00后”。

    全國政協委員 張平文院士:

    建立早期培養機制 及早發現好苗子

    湖北工業大學唐景峰教授指導學生做實驗。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創新需要新鮮血液和年輕動能?!?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文說。

    在武漢大學202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張平文勉勵初入大學校園的“00后”:要培養興趣、發現自我,找到心中的熱愛;要勵精求進、博學篤行,夯實過硬的本領;要擁抱變化、接受挑戰,練就強大的內心;要樹立理想、涵養情懷,拓展人生的邊界。

    這是他對武漢大學新生的鼓勵,也是他對廣大“00后”創新力量的期待。

    為幫助更多有志于創新的年輕人成長,今年參會,張平文帶來《關于加快構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體系的提案》。

    “我國通過系列舉措不斷提升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但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貫通培養等方面仍有不足?!彼ㄗh,構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體系。

    具體而言,應重視學科競賽選才功能,建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早期培養機制。破除以升學為目的的功利化傾向,以賽育才選才,及早發現好苗子。

    構建大中銜接協同體系,推進數智教育向中小學下沉。建議強化大學與中小學的銜接協同,加強適應時代變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拓寬戰略導向的選鑒通道,打造急需人才培養新模式。聚焦空天信息、高端芯片與軟件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關鍵領域,適當擴大高?!坝⒉虐唷薄熬C合評價招生”等選鑒渠道和范圍,在“強基計劃”中增設空天信息等急需領域,開通“綠色通道”,給予高校更大招生自主權。

    “科技創新,需要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優秀青年起而行之、勇擔重任?!睆埰轿恼f,愿為更多“00后”青年投身創新事業提供支持,讓他們學有所成、一展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全國人大代表 徐衛林院士:

    興趣力 自學力 抗挫折力是優秀人才三必備

    華中師大“博雅大講堂”現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教育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強力引擎,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優秀的人才反過來也會為教育與科技提供巨大支撐?!?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武漢紡織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如何培養優秀人才?培養怎樣的優秀人才?徐衛林回憶起他去年在新生開學典禮上對學生們的寄語:“興趣力、自學力和抗挫折力,是未來優秀人才必備的三個重要能力?!?/p>

    “興趣,是所有偉大發明家、創新家、科學家的最好老師?!毙煨l林說,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興趣,學生也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積極探索、挖掘興趣,將學習變被動為主動,產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縱觀歷史,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都是在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和廣泛閱讀中培養了強大的自學能力?!毙煨l林認為,學習,不僅僅要在課堂學習、書本學習,還包括在大自然和實踐創新中學習。他希望,青年學生要探索出自己的個性化學習路徑,帶著問題學,積極主動尋找問題解決方法,不斷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抗挫折力,是很多創新人才、企業家和科學家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毙煨l林表示,年輕人在未來擔當重任時,必須具備強大的抗挫折能力,要增強心理韌性,從容應對困難與挑戰。

    “國家非常重視科普,這對提高學生興趣和自學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毙煨l林寄語,希望年輕人,特別是“00后”,在良好興趣的驅動下,培養強大的自學能力,在對世界的不斷探索中實現人生夢想。

    全國政協委員 倪四道院士:

    在重大平臺上和重大任務中成長成才

    李四光學院地球科學菁英班的大學生參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史恭樂研究員研究室。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要堅持把出成果與出人才并重,讓青年學生在重大平臺上和重大任務中鍛煉成長成才,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培養高質量后備人才,以高質量人才培養支撐高水平科技創新?!?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倪四道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在他看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新興技術發展帶來了科研和教育模式的變革,深入推進科教融合、高質量培養科技創新青年人才是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舉措,對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湖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重要科技人才中心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倪四道帶領團隊致力于地震學、地球動力學與精密測地學等方面的研究。他說:“在精密測地與大數據智能分析、地球物理高性能計算等交叉領域,大批青年創新人才的涌現令人欣喜,這些年輕人為基礎研究注入了新生力量?!?/p>

    倪四道介紹,近年來,湖北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科教融合育人優勢,通過科苑學者上講臺計劃、重點實驗室開放計劃、大學生科研實踐計劃等,構建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聯合培養人才有效模式,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比如,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攜手創辦李四光學院,通過菁英教學、科研實踐等構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鏈條、融合式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的地球科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

    倪四道建議,充分發揮湖北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進一步加強省內科研院所與重點高校的科教協同,強化在科研實踐中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推動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創新人才高地,服務湖北支點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 高宗余院士:

    培養智能建造專業型 復合型 領軍型人才

    2024年6月,江蘇常泰長江大橋順利合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三春

    通訊員 曹雪

    “青春逢盛世,奮斗正當時。希望年輕一代設計師、工程師們既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宗余說。

    2025年,中鐵大橋院將迎來建院75周年紀念。作為中國橋梁設計領域的領跑者,自武漢長江大橋起,中鐵大橋院已在國內乃至全球完成了超過1000座大型及特大型橋梁的勘測設計任務。該院先后培育了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名全國勘察設計大師等。

    榜樣在前,璀璨“橋星”是年輕后輩的榜樣。高宗余介紹,在即將通車的安徽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江蘇常泰長江大橋等重大項目現場,中鐵大橋院的年輕設計師們已開始擔綱主力。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設計師嶄露頭角。如今,中鐵大橋院員工中博士、碩士占比達53%。

    今年兩會,高宗余帶來從“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的建議。他說,建筑業是湖北的傳統優勢產業,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離不開人才和新鮮“血液”、有生力量。他建議加快支持設備更新,大力培養智能建造專業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領軍型人才。

    高宗余說,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希望青年朋友們志存高遠,目標明確,心無旁騖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在年輕時代打好發展的基礎。緊抓新時代新機遇,敢闖敢拼,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格局中,為祖國、為人民多做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 王焰新院士:

    創新生態 讓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辦“地外天體探測與小行星防御論壇”,院士專家、青年學者開展學術交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

    “青年拔尖人才的出現與成長,需要營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世界,要讓青年一代弄潮兒不斷涌現,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需要遵循創新的底層邏輯和基本規律。

    王焰新說,創新生態建設首先需要有頂層設計,但主要是關乎全局和長遠的戰略規劃和超前部署,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確定某一個項目計劃甚至技術路線的方案?!盁釒в炅帧苯ㄔ谀睦锟梢砸巹?,但某一棵樹木的生長需要耐心等待的時間和自由伸展的空間。

    “原始性創新常常是自發的、自下而上的,普遍帶有偶然性,而這恰恰是創新之所以讓人驚喜、令人迷戀之處?!蓖跹嫘卤硎?,科技工作者持久保持好奇心或需求驅使的創新動力,是創新發生的關鍵因素。

    而讓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保持創新動力,應當注重營造以批判性思維、鼓勵冒尖、寬容失敗、公平競爭為內核的創新文化。王焰新建議,要破除“唯帽子”“指標性”的人才選拔方式,優化以往的精準滴灌和標準化培養方式,建立“破界融通”的激勵機制,推行以創新價值為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要更多把人才個體或團隊“自發的”創新方向調整為培養方向。

    “以DeepSeek為代表的‘六小龍’之所以出現在杭州,這和當地近些年來持續構建數字經濟產業體系密不可分?!蓖跹嫘抡J為,除了戰略規劃和創新文化建設,一個區域的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接,產業體系和平臺支撐,在構建創新生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給年輕人施展才華的機會,需要我們善于發現人才、真心珍惜人才、放手使用人才,構建讓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的創新生態。

    京華時評丨想在前頭 趕在前頭

    湖北日報評論員 肖擎

    “人才有一個供需關系的變化,教育要想在前頭,趕在前頭?!?/p>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講的一番話。

    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鏈條。面對人才,教育環節要想在前頭,趕在前頭,其他環節也要想在前頭,趕在前頭。

    今年兩會期間,湖北代表團團組開放日上,“統籌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和人才強省建設”的行動,受到各方關注。湖南的代表也喊話:“歡迎全國的大學生到湖南來創業?!睆V州的代表釋放誠意:“大家如果想改行、跳槽、下海,希望首選廣州,總有一個行當適合你?!?/p>

    各地拿出誠意,廣發英雄帖,背后有一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一個地方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靠人才實力;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驅動,根本上是人才驅動。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才已經不同于過去我們常講的“勞動力”。如今一波接一波冒出來的“90后”“00后”科技新星現象,帶給我們一個深刻啟示:不能拿過去的條條框框去打量人才。刀砍斧劈去棱角,激情、活力、個性都磨沒了,人才也就黯淡無光了。

    人才驅動的本質,是把他們身上不必要的包袱卸下來,讓他們輕裝上陣。從現實來看,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會讓年輕科技工作者分身乏術,應接不暇。管理制度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不適應人才供需關系變化,孔雀就不是東南飛,而是不知道往哪里飛。

    李德仁院士曾講過一個故事。很早的時候,他們就讓王密研究中國遙感數據幾何質量改進,讓張良培研究高光譜遙感,讓張過研究可見光和雷達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團隊里很多中堅力量,早在博士生階段就被大膽“放飛”。

    什么是想在前頭,趕在前頭?大膽“放飛”人才的故事在今天看來依然深刻。

    • 熱點推薦
    五月天精品视频|爱妺妺国产AV网站|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蜜桃|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