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王焰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
黃群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韓民春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北省委副主委、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湖北的科創目標
體現了服務國家戰略的擔當
華工科技智能裝備產業園,技術人員調試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智造生產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的四個著力點,第一個就是“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到2030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加快形成,這是湖北加快建成支點的一個重要目標。設定這一目標,展現了湖北怎樣的使命擔當?實現這樣的目標,對于湖北以經濟大省的身份挑好大梁具有怎樣的意義?
王焰新:科技創新能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湖北“51020”現代產業集群升級,比如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在創新驅動下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有利于增強產業競爭力,帶動經濟持續增長,提升湖北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
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可以有效發揮湖北地處中部腹地,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帶動中部地區協同創新,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加快中部地區崛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力量。
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湖北聚焦6G、量子科技、高端芯片等前沿領域發力,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話語權,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湖北力量。
黃群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雙引擎,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湖北科教資源豐富,科技創新能力在中部地區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近年來,湖北打造了以“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0家湖北實驗室+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科技創新實力不斷提升,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加快建成支點,關鍵在科技創新。必須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打造策源先導的科創支點,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韓民春: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既體現了服務國家戰略的自覺擔當,也展現了重塑區域發展格局的主動作為。既是對區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國家創新體系塑造的積極響應。
具體看,挖掘科教優勢,充分激活創新策源潛力,著力破解成果轉化難題,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培養人才,有利于探索知識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的新范式。通過建設區域內創新共同體,打造“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都市圈、配套在周邊”的梯度創新體系,能為突破創新的“虹吸效應”提供新思路。
總的來說,湖北加快建成支點的過程,就是實現自身更大發展的過程,就是在國家創新版圖上繪就濃墨重彩的湖北篇章的過程,就是提交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湖北高分答卷的過程。
優化協同創新機制
撐起湖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大廈
3月7日“首義任度”雙腦一體機發布會上,Manus占據全場話題C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源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湖北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規模、產業體系完整性和經濟貢獻度均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同時,湖北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高,部分產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賦能千行百業,在這種態勢下,湖北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整體提升支點的產業競爭力?
黃群慧:經濟發展本身就是不斷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動態過程。湖北加快建成支點,必須靠堅實的產業基礎作支撐。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時提出,“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綜合考慮,我認為可以把武漢都市圈建成中部地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示范區”,在實踐過程中,需重點把握以下方面。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以國家標準推動企業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探索產業鏈創新鏈跨行政區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體制,探索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的新場景新機制;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引導財政出資設立的各類產業引導基金穩妥有序轉型為產業創新基金,積極發展各種形態的耐心資本和風險資本,加大對處于孵化階段的創新成果的投資;大力發展科技服務中介、風險投資機構和科技孵化器,培養一批懂技術和市場的風險投資人,改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生態。
王焰新:DeepSeek和Manus爆火,不少人真切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語言模型與智能機器人技術,分別代表了人工智能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中的應用前沿。兩者的技術創新潛力,為湖北制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和服務業的創新升級提供了新路徑。
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數據—知識—智能”的全鏈打通,為企業帶來了許多新的應用場景。湖北可聚焦優勢制造領域,加快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向智能平臺升級,提升企業的工業智能應用能力。比如,引導“光”“芯”“屏”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牽頭建設若干具有產業特色的專用大模型,將他們的研發和知識優勢轉化為智能服務優勢,賦能產業鏈企業的協同增效。比如,依托大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的工業數據資產,推進云架構的工業大模型建設,加快數據價值的挖掘,加速全鏈條數智化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
韓民春:整體提升支點的產業競爭力,我的建議是重點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協同機制上加大力度。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協同效能提升、金融科技創新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共同撐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大廈。
提升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的轉化效能。明確“北斗七星”各主體的權責邊界,打破部門壁壘,完善產業鏈鏈長制度,吸納相關產業的各類專家加入協同行動。改革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人員考核模式,形成利益共享機制,引導多學科科研人才投入到企業應用技術開發中去。充分發揮眾多高校院所科技資源輻射作用,推廣科技創新離岸中心,吸納更多高層次人才為地市州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
為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提供系統性金融解決方案。引導產業鏈中小企業以制度化、體系化的信息共享機制打破“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有效解決企業和金融機構跨行共享資金流信用信息的堵點難點。
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助力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以人工智能賦能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形成有機生態網絡,推動產業資源協同利用,實現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全面推動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智聯化。
立得住、撐得起的支點
一定具備強勁的樞紐功能和集散效應
鳥瞰武漢三鎮,碧水藍天極目楚天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跳出湖北、立足中部、著眼全國乃至世界,湖北如何用好得“中”獨厚的優勢,以及這些年積累的開放條件,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展現更大作為?
韓民春:支點立得住、撐得起,必須具備強勁的樞紐功能和集散效應。湖北作為長江中游重要的交通樞紐省份,商品流通的天然大交通、大市場功能非常突出。重點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打通多式聯運梗阻,切實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鐵水公空立體綜合物流體系一體化、智能化水平。加強農村配送網絡建設,以及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推進以縣域物流配送中心、鄉(鎮)配送節點、村級公共服務點為支撐的農村配送網絡。以數字化、信息化促進區域間物流、商流、信息流集成融合,提高流通效率,深度融入全國經濟大循環。著力打造一大批領跑全國的“湖北制造”品牌,實現市場供需結構高質量均衡。
黃群慧:湖北具有樞紐通達優勢,高鐵4小時可達全國80%的重要城市、覆蓋90%的經濟總量,億噸大港達4個、位居長江中上游第一,空中絲路貫通五洲、花湖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挺進全國四強,有望發展為全球重要的要素配置樞紐。將統一大市場建設與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協同起來、統籌推進,可以提高國內大循環覆蓋面,打破城鄉、區域的經濟循環障礙,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進一步增強城鄉和區域的經濟聯系,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湖北建設統一大市場,還需要進一步通過推進高水平開放,打破創新要素流動壁壘,以全球資源配置激活本土創新潛能,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國內國際市場深度融合,提高本土產業體系的技術先進性。
王焰新:湖北地處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是連接東部沿海與西部內陸、北方資源富集區與南方經濟活躍區的重要紐帶。武漢作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擁有“九省通衢”的鮮明優勢。湖北應充分發揮這一區位優勢,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集群,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樞紐。
湖北產業基礎雄厚、工業體系門類齊全,可聚焦光電子信息、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實施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梢劳形錆h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上再登高峰,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湖北擁有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一批高水平開放平臺。一方面,應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一網通辦”“一事聯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制度創新經驗。
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高效蝶變
2024年8月7日,竹山縣深河鄉兩道村與房縣門古寺鎮秦口村交界處,田地里水稻連片,彰顯秋日的蓬勃生機。(視界網 章磊 曾廣學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湖北提出,梯次推進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山川建設,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這和支點建設有何關系?拓寬轉化通道,在實踐層面如何進一步突破?
王焰新:我們知道,碳市場不僅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關鍵抓手。當前,綠色低碳已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緊扣碳市場這個關鍵抓手,推進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和產業協同,有利于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的高效蝶變,為支點建設拓空間、強質效。
中碳登是碳市場湖北經驗的延伸,湖北應率先推動碳市場從電力行業向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高耗能行業擴容,同步探索建立林業碳匯、濕地碳匯等區域性交易機制。通過建立長江經濟帶跨省碳匯交易平臺,將神農架林區、洪湖濕地等生態資源轉化為可交易的碳資產,形成“強制市場+自愿市場”雙輪驅動格局。
湖北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可以建立覆蓋森林、湖泊、農田的碳匯監測網絡,形成供給側“碳匯銀行”,實現生態資源資產資本化。高校眾多的湖北,在培育雙碳人才上也應先人一步,比如開設碳管理相關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重點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優化碳價與碳配額計算精度,明確需求側“碳源市場”,推動碳市場交易多元化。
黃群慧:湖北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制造業底子厚實。在我看來,湖北走綠色發展之路,關鍵在于加快建設綠色產業體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形成和完善綠色低碳供應鏈。
在綠色產業體系建設中,綠色制造業發展是重中之重。發展綠色制造業,包括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等方面。對鋼鐵、化工等傳統重化工高污染高耗能行業,應進行生產過程清潔化改造。對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和生物醫藥等新興高技術產業,應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化發展模式。通過大力發展資源再利用產業和再制造產業,降低制造企業對能源、物資和水資源消耗水平,減少傳統化石能源消費,推動綠色低碳能源消費。通過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