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鄉村振興的“經濟賬”,這里面的“經濟學原理”可不少,算大賬算小賬,算今天的賬算明天的賬,資產負債、權益歸屬……著實是不好算。但是在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堰河村,這筆賬卻叫全村人算明白了,這里沒有經濟專家,有的只是會算賬的人。賬本里面藏著的,是“兩山”轉化的密碼。
生態賬本:生存邏輯的自我革命
1993年深冬的堰河村,村民何祖運砍樹被發現的尷尬表情,定格成了一幅照片,成為村史館里最意味深長的展品。時任村支書的閔洪艷攔住他:“今天砍樹給兒子交學費,明天孫子靠什么活?”這句質問,拷問著堰河世代沿襲的生存邏輯??可匠陨?,山卻越吃越瘦,伐木求財,財卻越伐越薄,全村的賬面更是不好看,欠債達到了20多萬元。
生存困境下,閔洪艷開始“算大賬”,傳統的生存邏輯已經不靈了,不把賬算長遠不行。正是這個時候,閔洪艷看到了報紙上的一句話,“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閔洪艷茅塞頓開,要算就算“生態賬”。
閔洪艷帶著黨員踏遍山場,在石渣土里摸出轉型生機。200多名勞力扛著鋼釬、八磅錘進山,硬是鑿出無數樹坑。這場較量,號子喊上天,“人在,山在,綠色在”。幾年間,山頭換新顏,種下1200畝茶園、5000畝杜仲林,森林覆蓋率達81%。
“不能光算經濟小賬,要算生態大賬?!睆哪莻€時候開始,人稱“閔黑子”的閔洪艷,滿腦子都是搞好生態的“算盤”。
2003年的垃圾分類革命,更顯眼光超前。搞活經濟首先要聚人氣,要把人吸引過來,村里至少要干凈整潔。怎么讓大家接受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閔洪艷又開始帶大家算“細賬”:“干垃圾能賣錢,濕垃圾能夠漚肥種莊稼,有害垃圾到鎮里集中處理?!被剡^頭來看當時的“不走尋常路”,村里人感慨,“城里人都沒這意識,我們倒先搞起了‘垃圾經濟學’?!?/p>
當禿頭山蛻變為“天然茶鄉氧吧”,這筆生態賬的復利開始顯現——堰河村的綠色資產價值不斷變現。茶葉在生態有機的加持之下,成了遠銷海內外的品牌。堰河村成了4A級景區,農家樂、民宿、特產、文旅生意借著“賣風景”步入快車道,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旅游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p>
在這樣的思想引領下,算好生態賬,早已成了全村人的共識。父輩們的“撿垃圾”生態課傳承了下來,“生態小衛士”的筆記里寫著:“年輪記錄著空氣變化,河蝦數量反映著水質好壞?!?/p>
產業賬本:綠富美的產業方程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p>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堰河人深諳轉化之道,用三支筆改寫了發展基因。
第一支筆寫茶經濟。
“封山育林”后,光禿禿的山上種起了茶葉、杜仲和歐楊,綠色銀行的底子,越來越厚實。
堰河村的茶葉種植也跟別處不一樣,這里的茶,每天還要“加餐”牛奶豆漿,為什么這么奢侈?這可是有講頭的。牛奶豆漿一發酵,就成了有機肥,這么一滋養,長出來的茶葉有機質含量就能翻5倍,不愁賣不出好價格。算下來,拿牛奶豆漿養茶葉,可一點都不奢侈。有了生態賣點,“牛奶豆漿茶”就能走精品路線,海外身價也是一路上漲。
當然茶葉要出去,還得繼續算總賬。堰河村又拿出了“四共”的新算法——“共商”種植標準、“共建”生態茶園、“共治”品質管控、“共享”銷售渠道,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協作閉環。
一個小型的產業鏈成型!村民從單純種植戶轉型為產銷一體的合伙人,合作社統一定價,確保每片茶葉溢價空間直達農戶?。
這樣的經營模式效果很明顯,僅堰河的天藝茶莊,一年就可以生產12000噸茶葉,生產的茶葉40%在省內銷售、60%出口到歐美。
第二支筆繪民俗景。
嘗到了搞好生態的甜頭,閔洪艷去神農架考察,又相中了農家樂的生意。經過示范帶動,以風景和民俗農趣為賣點,農家樂在當地遍地開花,配套業態一再升級,特色農產品、民宿等“錢景”也越來越好。說白了,大家來堰河,就是為了體驗這個留住了鄉愁的“快樂老家”。這不,吃完了碳鍋臘蹄,步行在古色古香的廊橋上,一轉角說不定就能遇見“土味”的旱船舞表演。
好景常在,生意也越來越旺,但是大家各算各的賬,又引起了惡性競爭,你家的菜便宜了,他家的房貴了,剛剛聚起來的財氣難免陷入內耗,堰河村再次把小賬和大賬一起算,探索出了“統分結合”的經營機制。
“統”,就是在村黨委領導下,依托生態旅游經濟專業合作社,對所有從事旅游經營的農戶實行統一:民宿統一風格、商品統一價格、服務統一標準,還有農產品統一公共品牌——“堰河香”。
“分”,就是在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大家也可以安排自己的特色。
這樣一來,各家的賬都算的過來,不均衡的深層次經濟矛盾就這樣巧妙化解。
眼下,堰河村的三期民俗園民宿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之中,這個項目可是當地的“頭號工程”,村民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原本計劃建設52棟民宿,報名村民近70戶。2025年春節期間,民俗園舉辦文化節,入園人數達3萬多人,其中園區容納2萬多人,盛況空前,也讓村民信心大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怎么把這種辯證關系應用在具體的鄉村實踐中,堰河一直在探索。
第三支筆展融合圖。
如果說,農家樂和民宿是堰河村旅游經濟發展的1.0版本,“統分結合”經營機制則是2.0版本。如今,堰河村還在向3.0版本——融合發展進階。
關于未來的發展,也曾有過爭議,有人提議上大項目,搞公園,搞廣場,把堰河村打造成洋氣時尚的標桿。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鄂州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給了閔洪艷方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p>
山野農場就是在這種思考和探索中誕生的,這是一本新賬,農村底色和新業態的融合是它最大的特征。
社交平臺上,“山系青年”成了一種新的身份現象,而山野農場,成為了“山系青年”的樂園。占地20000平方米的山野農場里,帳篷、無動力樂園、研學種菜區一應俱全,200只萌寵散步其間。晚上的篝火晚會,主持人口令一下,全場都舞動起來,滿滿都是回歸自然的喜悅和暢快。
既有堰河村自身的鄉土味道,又有與時俱進的新鮮玩法,用“實事求是”這四個字做注解再合適不過了。
去年,堰河旅游接待人數突破8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過億元。今年,堰河還將投入2000萬元優化配置旅游資源。
算文旅賬的思路越來越清晰,關于今年的規劃,閔洪艷心里有本賬,一方面,開發堰河漂流等讓游客親近山水、體驗感十足的新項目。一方面,厚植傳統的、鄉土的、智能的特色元素,繼續完善民俗園三期個性化場景功能,推行咖啡館、音樂酒吧、優品家居等更多新潮生活方式。
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真香!
民生賬本:人人都是合伙人
堰河村的算盤打得啪啦響,也打進了村民的心里。村規民約里,“星級文明戶”評選激活環保自覺;合作社分紅單上,旅游收入按股分配逐年遞增;鄉村振興愿景上,“戶里有碩博生”被寫進發展規劃——這些具象的獲得感,構成民生賬本最生動的注腳。
“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一個好項目、人均存款10萬元”,在堰河已經成為現實?,F在的愿景是:“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資本、戶里有碩博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p>
說起自家的收入,村民馮畢建咧著嘴掰起了手指頭,“你看這張紅利卡,就是我的第一項收入,里面是村集體的分紅,我入股了2000元。按照55%的比例分紅,已經連續分紅十幾年了,照閔書記的說法,以后還有可能達到100%,入多少就分多少,年年有、年年增?!?/p>
除此以外,馮畢建還有香菇、木耳、中草藥這些土貨生意,村里這幾年最紅火的農家樂和民宿,他也一樣沒落下。問他一年下來能掙多少?馮畢建也很敞亮,“毛產值也得有個300萬吧?!?/p>
這筆賬,大家越算越清醒,當時報紙上的那句“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已經化作大家賬面上實實在在的金額。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p>
目前,堰河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億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2.02億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32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8萬元。全村連續17年無上訪、20多年沒有小偷小摸和刑事案件。這個賬本里面的含金量,不用多說。
賬本厚度,已經轉化為了堰河村的發展速度。賬本上,從垃圾分類的微觀治理到農文旅融合的產業矩陣,每一筆,都是高質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益探索,每一個數字,都是“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堰河村用三十年作答:真正的富裕,是讓山長青、水長流、人長樂。這或許就是中國鄉村振興最珍貴的“記賬法”——把生態寫成資產,將發展譜成交響。這片曾經斧聲回蕩的山林,正書寫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