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安全運行保障進行深度融合,鄂州“DeepSeek+12345”“DeepSeek+政務AI助手”正式上線試運行,鄂州數字科技創新產學研基地正式啟用,喜馬拉雅華中總部、深圳海柔智能、重慶特斯聯等優質頭部項目相繼落地……
鄂州的人工智能時代已然到來。
搶抓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鄂州已將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寫入市委八屆十次全會“數字經濟躍升工程”核心任務,列為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
全力以赴、步步爭先,近年來,鄂州在人工智能產業的高效布局與快速行動上可圈可點。
01
超前布局
夯實人工智能行業底座
上月初,中國移動湖北智算中心項目在我市臨空經濟區開工。
該項目總投資3億元,是打造新型算力基礎設施,持續夯實數字經濟發展能力底座的重大舉措。擬建設的智算中心采用國際主流算力和國產頭部算力雙平面設計,規劃機架規模700架,滿配具有860P的計算能力、185P的存儲能力,主要服務鄂州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助力鄂州數字經濟發展。
為了能在人工智能產業全面爆發前率先搶跑,鄂州近年持續以“新基建”夯實數智賽道。去年初,鄂州入選全國“千兆城市”名單,全市5G基站總數達3058個,5G站址密度居全省第二,千兆網絡全覆蓋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提供低時延、高帶寬支撐。
4年前,鄂州超前布局引入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基礎項目——悅科(湖北)數據中心,目前已是華中地區單體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綠色、節能型數據中心。
該數據中心已建成5棟機房樓,規劃8-32KW機柜16000多個,能夠承載30萬臺CPU服務器,預計今年算力能達到10000PFLOPS(每秒浮點運算10000千萬億次)以上。將依托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圍繞云計算研發、云服務承載、數據服務、產業孵化等模塊,打造以客戶定制化服務為核心的信息服務聚集區。眼下,悅科已與鄂城區數據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數字醫療、政務服務等領域拓展算力賦能空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行業底座,人工智能行業的爆發增長必然對基礎設施提出升級要求,鄂州在數據中心、服務器和網絡、公用事業等數字基建方面的“先手棋”,無疑筑牢了人工智能的行業底座,獲得持續的發展良機。
02
靠前培育
打造人工智能領域標桿
“機器人裝上電子皮膚后,可以應用于各種場景,比如汽車工廠、倉儲物流等領域,從而替代人工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比A威科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柔性感知事業部總監王浩介紹,一片指甲蓋大小的皮膚,集成了105個感應點,一只機器人靈巧手可以擁有1000個以上感應點,相當于機器人手上有了豐富的神經末梢。
目前,華威科已開發3款電子皮膚產品:手部皮膚、軀干皮膚和足底皮膚。2024年,華威科電子皮膚累計裝備約200臺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業內領先;今年已接訂單接近500臺,預計全年將裝備超千臺人形機器人。
去年,由華工激光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全面劃線機,在華工法利萊切焊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正式下線,并成功在國內某大型船廠投用。
這臺高3米、寬7.5米的“巨型打印機”,能夠全自動打印不同厚度的“鋼紙”,用來造大船。設備集成3D視覺精準定位、圖形智能解析功能,裝配線精度可達±1mm,處理速度每分鐘100米,可實現船體劃線的高精度、智能化、自動化和高效率。
4月30日,中國(鄂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正式啟用。已建成7x24小時智能通關系統,實現“秒級申報、分鐘級放行”。此外,綜試區與武漢海關共建“數字關務”平臺,企業可“一鍵”完成9610、1210等全模式通關申報,整體通關時間較全國平均水平壓縮40%。
在傳統行業,新質生產力同樣常見。在寶武集團鄂城鋼鐵公司,全省首個5G+全連接智慧鋼鐵工廠已上線一年半,煉鐵、煉鋼、檢(化)驗等工序已上線機器人34臺(套)。
在湖北楓樹線業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線車間,原來每班需要20名工人減少到5名,生產效率提升60%。
去年,鄂州成功入圍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獲30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目前,全市已創建國家級數字經濟示范項目3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5家、5G工廠4家、數字孿生工廠2家、無人工廠2家、上云標桿企業6家。
下一步,我市將制定《鄂州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支撐我市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維度,系統化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預計到2027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將分別超過75%、90%。
03
聚焦 “建圈”
推動AI產業“強鏈”
精準對接“光芯屏端網”,作為光谷科創大走廊的橋頭堡,鄂州率先融入這個萬億級產業鏈。
目前,葛店經開區正與武漢光谷加快共建100平方公里光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共同打造國家千億級光電信息產業基地。其中,紅蓮湖光谷東數字經濟產業園是紅蓮湖園區近年重點引入的一個引爆性項目,依托該產業園引進武漢銀聯大數據、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湖北分中心等10家數字經濟產業的企業。
同時,提前布局的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研院,紅蓮湖半導體產業園、葛店泛半導體產業園,是鄂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依托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研院引進、孵化了聚力智慧城市開放服務云平臺、泛社交大數據洞察及智能交互平臺、人工智能診斷決策與精準治療的下肢康復機器人、居家養老系統及照護機器人等一批科創企業“新勢力”。
正在加速建設中的蓮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湖北人工智能學院已經開始發力。
聚焦通用AI研發的湖北蓮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已引進2家企業,并將在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等領域聯合頭部企業打造相應的AI中心。依托蓮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的湖北人工智能學院,目前已聯合北大、華為等28所高校和22家企業,著眼培養應用型AI人才。
圍繞AI產業“強鏈”,鄂州AI產業應用正實現矩陣式增長。
年初,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兩區一樞紐”建設,為湖北建成支點貢獻鄂州力量的實施意見》,其中“聚焦提升創新策源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七項重點任務”。
堅持“科創+引領”,加快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融合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鄂州全力支持國家級葛店經開區、紅蓮湖新區、梧桐湖園區分別建設東湖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副中心、科研副中心、科教副中心,支持鄂城區加快濱江科技新區和省級創新型區建設,支持華容區創建省級創新型區、臨空經濟區打造高質量臨空經濟產業圈。推進長飛石英等17個重點科技項目建設,力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爭取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0項以上,創新平臺覆蓋率達30%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29億元。
堅持“科創+產業”,鄂州積極打造武漢都市圈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構建“離岸研發+本地轉化”模式,加快武漢、北京離岸科創中心建設,通過科創供應鏈平臺促成300項成果轉化,實現技術交易額130億元。實施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建立“初創-中小-高新-領軍”全周期培育體系,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家,培育20家科創“新物種”企業。高標準推進蓮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北斗5G產創院等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完善“技術包”轉化機制,打造中試基地集群,貫通“創新-轉化-產業”鏈條。
短評:
以“智”破題,跑出產業升級加速度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鄂州以超前眼光布局新賽道,在長江之畔書寫了一幅“智變融合”的創新圖景。從夯實算力底座到培育標桿企業,從賦能傳統產業到構建人工智能生態閉環,這座城市精準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躍升之路。
鄂州的實踐印證:產業變革需要“算力新基建”與“政策新供給”的雙輪驅動。當16000個機柜構筑起數字基石,當政務服務裝上“AI助手”,當鋼鐵產線走向無人化,這些不僅是技術應用的突破,更折射出城市治理者以“先手棋”重構產業版圖的遠見。從引進頭部企業到孵化本土創新,鄂州在科創生態圈構建中找到了“筑巢”與“引鳳”的平衡點,讓創新鏈與產業鏈在吳都大地深度融合。
當前,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經濟格局,鄂州的經驗啟示:產業升級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要將超前布局的戰略定力轉化為持續創新的實踐能力。這座城市以“智”為筆繪就的發展答卷,不僅為中部地區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樣本,更讓我們看到內陸城市搶抓新賽道、培育新優勢的無限可能,主動投身“AI”浪潮,中國式現代化的產業圖景必將綻放更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