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年以來,襄陽科技創新捷報頻傳:“石頭版”五星紅旗成功在月背飄揚,世界首臺千噸級高鐵箱梁運架一體機“昆侖號”入選中央企業品牌引領行動首批優秀成果,自動噴灑農藥機器人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榮獲銀獎,“大容量電池儲能系統數智化測試與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昆侖號”模型。圖片來源:漢江重工供圖
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彰顯了襄陽以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堅定決心。當前,襄陽正緊扣“144”現代產業集群和“6+2”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通過關鍵技術攻關,打造具有行業引領力的高科技矩陣。
高新技術帶來硬實力
2024年6月,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制作這面國旗所用的新型高性能材料——玄武巖纖維,產自襄陽的匯爾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匯爾杰)。
新材料產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一直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自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玄武巖纖維列入重點發展的高性能纖維材料以來,該產業便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到國內乃至全球耐堿玻璃纖維、玄武巖纖維生產企業的領跑者,匯爾杰成功的秘訣就是在關鍵技術上進行“死磕”,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保持核心競爭力。溫度控制是玄武巖拉絲工藝中的一大技術難題。有專家把這個過程比喻成做“拔絲紅薯”:“熬糖漿”的溫度要掌握得恰到好處,過稀或過稠都難以成功拔絲。
湖北匯爾杰玄武巖纖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對玄武巖纖維進行整經處理。全媒體記者謝勇 通訊員辜昌玉攝
為了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匯爾杰與武漢紡織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每年都拿出千余萬元資金進行技術研發。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匯爾杰公司生產的玄武巖纖維直徑僅5微米,每根纖維長度可達萬米。
科技創新塑造發展優勢。就在玄武巖國旗在月球升起的這一年,匯爾杰又引入智能化生產設備,并通過創新工藝,開發出了一種更柔軟、更親膚、人體可穿戴的新型復合材料——玄武巖復構芯紗。
“玄武巖復構芯紗的研發,標志著中國功能性服裝的一次重大變革?!痹摴靖笨偨浝砼撕硎?,未來,匯爾杰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生產工藝,探索更多應用場景,為公司帶來新的發展優勢。
高新技術帶動產業變遷
任何一項高新技術的出現,都是在為開辟發展新賽道、產業新支柱奠定基礎。
在湖北新金洋資源股份公司,隨著廢鋁物料進入生產車間,經過熔煉、精煉、鑄造、加工等工序,搖身變成再生鋁零部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高鐵、電子電力等領域。
“大家看不上眼的破爛,經過再生技術變成了搶手貨。這是高質量循環利用的結果,科技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痹摴径麻L王進告訴記者,企業每年能“吃”進25萬噸廢鋁,“吐”出20萬噸鋁合金,節約100多萬噸原生鋁礦。
位于谷城經濟開發區的湖北新金洋資源股份公司生產車間一派忙碌。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東 攝
廢鋁分離和分選技術是再生鋁高質量應用的前提和基礎。2023年,該公司與桂衛華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就再生鋁新型合金技術開發進行合作,旨在改變當前再生鋁行業廢鋁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后的面貌。
院士工作站成立不到一年時間,該公司就建設了復雜廢鋁保級利用項目生產線,提高了廢鋁利用率及相關產品性能;完成熱態鋁渣回收技術等7個項目的開發及應用;申請專利20項。
王進表示,通過技術裝備升級,公司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1.5%,再生鋁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年均下降約3%,在公司轉型升級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企業打造我國再生鋁行業生產控制智能化標桿工廠奠定了基礎。
打通高新技術變現通道
如果將“從0到1”比作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那科技成果轉化則是“從1到無窮”的重要躍遷。
為了實現這一躍遷,襄陽正用一套“組合拳”,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
2024年8月,襄陽市政府與湖北省科技廳簽署新一輪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襄陽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協議,基金規模從三年900萬元擴大至三年4500萬元,旨在吸引和集聚優秀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同年10月,襄陽市科技局批準9個科技計劃項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立項,進一步推動相關企業在新能源智能底盤控制、高端防護面料、航空應急裝備、固態氫燃料電池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
襄陽·武漢理工大學政校企合作推進會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創新論壇簽約儀式。圖片來源:武漢理工大學網站
此外,我市還常態化舉辦襄陽·武漢理工大學政校企合作推進會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創新論壇、襄陽科技創新平臺企業家開放日、“好技術”大賽、醫療行業科技成果創新大賽等活動,通過科技創新平臺成果發布、企業觀摩交流、科技金融政策解讀,為企業產業迭代升級拓寬路徑。
隨著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一項項高新技術成為襄陽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