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風報道: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曾是一個負債300多萬元的省級貧困村,如今卻以“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兩塊國字號招牌,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2024年,雙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7.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27800元。他們致富的密碼是什么?答案就藏在“水”中。
每天一早,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黨總支書記湯庚都會一如往常地直奔酒廠查看生產情況。
走進雙垱村紫糯燒酒廠,一股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
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黨總支書記湯庚說:“現在每天出酒率基本上在800斤,效益目前來說還可以,去年為村集體增加80萬的經濟收入?!?/p>
通過構建“村委會+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模式,雙垱村大力發展紫糯燒酒特色產業,提升糯稻收購價格,讓村民們成為產業鏈上的“合伙人”。
酒廠員工郭邦軍:“它是村里的合作社種的紫糯,它釀出來的酒,用傳統的工藝固態發酵,它的主要特點就是醇香綿甜柔,口感相當之好?!?/p>
湯庚介紹,紫糯燒酒很受歡迎,不僅在本地銷售,還進入深圳、重慶等地市場,銷量突破4萬斤,創收80萬元,帶動合作社農戶每畝增收約400元。
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黨總支書記湯庚說:“自從我們太湖港小流域治理了之后,水質好了,才種這個紫糯?!?/p>
太湖港純凈清澈的水質,不僅為釀出高品質的紫糯燒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對特色水果的種植帶來益處,在這片土壤孕育出的“脆冠梨”就是其中之一。
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黨總支書記湯庚說:“目前村集體有100畝,現在是旺果期,到7月15號就要開園了?!?/p>
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黨總支書記湯庚說:“現在灌溉水質有保障,種出來的梨子甘甜可口,咬一口汁水四溢,非常受市場歡迎。目前銷量十分可觀,一年產值100萬元?!?/p>
如今的雙垱民富景美,但以前這里還是省級貧困村。早在十年前,雙垱村緊鄰太湖港水庫、灌溉渠年久失修,村里的泥巴路狹窄,兩車相逢難避讓,路邊、溝渠邊垃圾遍地,風一吹惡臭難聞。
近些年,荊州區加大對太湖港流域的治理,重建萬城閘,改擴建金臺泵站、太湖港灌區,從沮漳河引水為太湖港流域提供生態補水;清淤疏挖、清障除雜、筑堤護坡,變“死水”為“活水”。
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黨總支書記湯庚說:“雙垱村三面環太湖港,通過這幾年的流域治理,水質逐步恢復到Ⅲ類,生態環境好了,我們的農田灌溉也用上了清澈的水?!?/p>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雙垱村“傍”著好水,辦起了酒廠,種起了果樹,還吸引能人返鄉興辦起多個專業合作社。唐兵是土生土長的雙垱人,2013年,他返回家鄉,投身于水稻種植事業。作為“外雁歸來”的典型代表,唐兵創辦的邦富農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實施機械化作業和訂單農業,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村民收益。這幾年,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合作社開展起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
荊州市邦富農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兵介紹:“以前水稻施用復合肥,價格高,還容易造成土壤板結。通過綠色種養施用有機肥,可以有效解決土壤板結問題,不僅能節約成本,還可以提高水稻品質,增加大家的收益?!?/p>
目前合作社已配備30臺糞污收集車,能提供糞污收集、運輸、還田“一條龍”服務。2024年消納糞污7600噸,還田5萬余畝,為種植戶節約化肥成本150萬元。
荊州市邦富農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兵介紹:“合作社年營收達到358萬元,帶動150余名村民就業,特別是綠色循環種養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p>
從環境治理,到綠色種養殖,再到發展村里的產業,雙垱村的每一步,都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如今的雙垱,酒香四溢、瓜果飄香、生態宜居、環境更美。村內創新“善治積分+多元協同”機制,將環境整治、產業參與等12項行為量化積分,激發村民自治活力;“一戶聯一灣”機制架起干群連心橋;為223名老人購買意外險,為46戶脫貧戶送“清涼包”; 建成21.9公里水泥路、太陽能路燈,自來水、衛生廁所全覆蓋;連續三年舉辦“百家宴”,村民共烹團年飯,共享發展成果……一幅“產業興、生態美、治理優、百姓富”的圖景正徐徐展開。
荊州區馬山鎮雙垱村村民陳燕說:“現在我們的荷包更鼓了,村里的環境更美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更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