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第54個世界環境日之際,襄陽用一組沉甸甸的生態成績單向"美麗中國我先行"的時代命題交出答卷。
監測數據是最客觀的見證者:PM2.5濃度持續下降,漢江水質穩定Ⅱ類,土壤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這些數字背后,是整座城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的全面升級。
企業的綠色轉身尤為令人振奮。光瑞公司千萬投入廢氣治理,戴瑞米克實現氮氧化物減排近70%,300家重點企業完成1720項環保改造...這些案例生動詮釋著"環保不是成本而是投資"的新發展邏輯。當低碳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當環保標準倒逼工藝革新,傳統產業正在這場綠色變革中重獲新生。
最動人的是全民參與的生態自覺。環保志愿者二十載守護漢江濕地,退伍軍人組建"綠色哨兵",校園里的生態課堂,社區中的垃圾分類...這些鮮活的畫面共同構成襄陽版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它告訴我們:美麗中國建設,既需要制度創新的"大手筆",也離不開人人參與的"微力量"。
襄陽古城護城河美景如畫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漸成常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風景隨處可見……這是綠意盎然、如詩如畫的襄陽,映照出了襄陽人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定決心,見證了襄陽人追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襄陽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讓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和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互促共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2024年,城區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4.5%至44.8微克/立方米,漢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向“綠”而行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魚梁洲中央生態公園
過去,城區一些工地,大面積黃土裸露,作業車輛經過時起塵嚴重,空氣里彌漫著厚厚的灰塵,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如今,工地不見塵土漫天,裸露的地表已被綠色密網嚴實覆蓋,大型車輛駛過,帶不起一絲塵埃。東津一在建項目經理站在工地門口,指向一排整齊排列的細密水霧噴頭說:“瞧,這就是噴淋系統,我們的‘綠網衛士’!”
這些變化,源于襄陽生態環境、住更、城管、公安四部門合力推出的“綠色工地”聯動新規,揚塵控制不再是口號,而成為建設者們必須履行的硬性責任。
這些“綠色工地”的悄然出現,成為城市空氣治理的堅強基石。昔日工地揚塵彌漫景象漸成歷史,市民推開窗戶,迎來的不再是漫天灰沙,而是清新潔凈的空氣。近年來,襄陽圍繞空氣污染治理展開攻堅戰,重點加強對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的源頭管控。
碧水保衛戰同樣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沮漳河是長江中游北岸一級支流,流經襄陽、宜昌、荊州、荊門等地,全長320.5公里,流域面積7290平方公里,上游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名漳河,西支名沮河,均發源于襄陽市??悼h。隨著《襄陽市沮漳河流域保護條例》實施,“襄宜荊荊”四地協同立法保護沮漳河流域的體制機制形成,實現“一河共治”,從“單兵突進”變為“協同作戰”,共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
改變不止于空氣和水。在城郊,曾經荒蕪的火石山生活垃圾填埋場,經過生態修復后重新披上綠裝,如今成為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煥發生機。土壤污染防治的深耕細作,正悄然重塑著城市肌理的健康底色。
監測數據無聲講述著變化:2024年,城區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4.5%至44.8微克/立方米,漢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水、氣、土的深層凈化,重塑了襄陽大地的呼吸與脈動。
在襄陽,生態修復的畫筆正在描繪更豐富的綠意。魚梁洲這個曾經的荒灘,如今蝶變為巨大的“城市綠心”。新種植的樹苗茁壯成林,成群的野鴨隨處可見,生態系統的微妙平衡正在回歸,綠意盎然成為襄陽最動人的發展底色。
企業治理
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
市民在漢江邊的老龍堤上散步休閑
6月3日一大早,市生態環境局專家組已整裝待發。他們隨身攜帶的不是聽診器與藥箱,而是一套獨特的“望聞問切”診斷術——這劑為工業肌體開出的“環保良方”,正悄然改變著整座城市的生態底色。
走進襄陽光瑞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簡稱光瑞公司)噴涂室,身著防靜電工作服、佩戴防毒口罩的工作人員正給汽車零部件噴涂上色,幾乎聞不到油漆味。工作人員指著頭頂新安裝的龐大密閉集氣裝置說:“現在廢氣被抽走了,一點都‘逃’不掉?!?/p>
這一“由無組織變有組織”的關鍵改造,成為解決噴涂廢氣散逸難題的妙手。光瑞公司投入1350萬元,只為讓每一縷廢氣都得到妥善處理。車間內空氣變得清新,工人們紛紛為良好的工作環境點贊。
在戴瑞米克襄陽電池隔膜有限公司(簡稱戴瑞米克公司),技術工程師駱冬每日緊盯天然氣低氮燃燒鍋爐儀表盤上的數字?!暗偷紵仩t自帶鍋爐煙熱能回收裝置,將燃燒的廢氣熱量轉化為熱水進入鍋爐,能源消耗大大降低?!彼院赖亟榻B。
依托先進的環保系統,氮氧化物排放濃度由過去的130毫克/立方米降至31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減排量大約為0.4噸。戴瑞米克公司不僅實現了環保效益躍升,更在高效循環中錘煉出新的成本優勢。
這些精準改造背后,是襄陽創新開展的企業環境深度治理專項行動。市生態環境局深入企業一線,以“望聞問切”四步法深度把脈:“望”設施運行,“聞”異味逸散,“問”管理難點,“切”問題癥結。從生產源頭到運輸存儲,從管道輸送到末端治理,全流程改造升級,環環相扣。
像光瑞公司、戴瑞米克公司這樣的重點企業,襄陽有300家,在精準幫扶下解決了1720個環境“痛點”,治理效能顯著提升。1720個環境問題的破解,如同1720顆綠色種子,在襄陽工業沃土上生根發芽。
“過去環保是‘緊箍咒’,現在成了助推器?!币晃黄髽I負責人在深度治理座談會上感慨。專項行動并非簡單加壓,而是通過科技賦能與精準施策,讓綠色投入轉化為企業競爭力。
當工廠的排氣筒不再飄散灰霾,當車間的空氣回歸清新,襄陽生態環保鐵軍用行動詮釋著“既要企業發展,更要碧水藍天”的深刻內涵,減污降碳標桿企業的示范效應持續擴大,書寫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
執“綠”為筆
書寫綠色高質量發展答卷
游客乘坐漢江游輪游覽
綠色發展不僅是環保問題的解決方案,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在高新區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的政策沃土中,東風鑄造廠老廠順利搬遷,新廠迎來華麗蝶變。走入車間,不見煙塵彌漫,唯聞精密設備運轉的低吟。工人王師傅邊擦汗邊感慨:“以前這條毛巾擦完汗就成灰黑色了,如今干完活還是白的!”
在這里,環境保護與生產發展并行。新廠不僅實現固廢綜合利用率95%以上、水循環利用率90%以上,更成為A級績效管理企業,綠色制造技術如同無形臂膀,穩穩托舉起襄陽工業轉型的脊梁,實現從“鐵水紅”到“天空藍”的蝶變。
高新區試點的探索,并非孤峰獨立。它如孵化器般催生標桿企業不斷涌現,在政策與技術的雙重滋養下,減污降碳已深深融入城市發展的血脈。園區內企業紛紛將綠色低碳指標納入戰略規劃,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正日益壯大,成為襄陽經濟發展的亮眼底色。
目前,襄陽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2家、省級55家,總數量居全省第2位??稍偕茉窗l電裝機容量達610.86萬千瓦,同比增長31.4%。綠色能源裝機容量占比超火電,達55%。出臺國家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成立襄陽都市圈碳中和創新發展研究院。
視線轉向谷城縣堰河村,垃圾分類在這里已悄然成為風尚。農家樂主人王嫂邊利索地將廚余垃圾倒進專用桶,邊笑著解釋:“將垃圾分好類,然后村里統一收走,家里家外都清爽干凈!”
如今,堰河村早已實現“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的精細化管理,激勵村民共同參與環境保護。青山綠水之間,生態農莊如綠寶石般點綴其中,游客絡繹不絕,綠水青山成了金飯碗。
回望襄陽大地,綠色低碳發展已不是抽象藍圖,而如春雨,浸潤著企業發展、鄉村振興。
綠色低碳之路雖長,但襄陽正以昂揚的斗志和飽滿的熱情,把綠色夢想寫入每一條街巷、每一片田野。未來,襄陽必將在綠意盎然中,收獲更豐饒的果實。
全民行動
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
月亮灣濕地公園
在襄陽,環保故事不再局限于工廠車間或政府文件,它正化為萬千市民的日常步履,在江邊、街巷、社區悄然生長。
“漢江水告訴我你怎樣流過,我仿佛聽到你在向我訴說。善良的人啊請你們保護我,保護我清清河水快樂的魚和蝦?!币皇住稘h江謠》,輕輕呼喚著人們重視漢江保護,也緩緩敘說著市環保協會志愿者們對漢江的無限依戀。
志愿者們在漢江邊已守護了二十余年,組織開展了1158次宣講,順著漢江干流、支流開展了1261次調查,行程共計13.67萬公里。這一個個數字,串起3萬多名志愿者保護漢江的足跡。
市環保協會還經常走進校園,開設環保小課堂,教孩子們如何保護漢江母親河,辨認水質指標。當稚嫩小手在“保護母親河”倡議書上按下指印,綠色種子已深植心田。這種全民環保教育正通過協會搭建的環保小課堂覆蓋城鄉。
市環保協會開展的環保行動只是襄陽環保志愿服務隊中的一個縮影。2021年3月起,市退役軍人“長江衛士”志愿服務隊連續三年開展“長江衛士·萬名老兵共護母親河”志愿服務項目,成立12支志愿服務隊2730支分隊,吸納2萬余名老兵志愿者,在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襄陽流域筑起“綠色”哨位,開展安全巡邏、防汛救災、禁漁禁采、防水防溺、保護環境等9個項目活動2000余次。
如今,這支由萬名退役老兵組成的“綠色方陣”經常出現在漢江沿岸。他們手持夾鉗巡護江灘,迷彩身影成為流動的風景線。退役老兵張德勝常常感慨:“當年保家衛國,如今守護家鄉山水,都是光榮使命!”
市綠馬甲環保公益服務中心經常為孩子們開設濕地課堂,介紹濕地植物以及其生物特性、生長環境、主要價值等,引導孩子們愛護濕地、保護濕地。
“環保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笔猩鷳B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蔡金海表示,如今在襄陽,像市環保協會、市退役軍人“長江衛士”志愿服務隊、市綠馬甲環保公益服務中心這樣的生態保護志愿組織不斷涌現,守護生態命脈,引導全民參與綠色浪潮。
當環保從標語變成習慣,從責任化為自覺,襄陽人交出了最精彩的生態答卷。全民環保行動如同漢江奔流,正滋養著千年古城煥發新的生機。在這幅人人都是執筆者的生態畫卷上,每一抹綠色都在訴說:美麗襄陽的建設路上,沒有旁觀者,只有同行人。
襄陽古城臨漢門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這座千年古城正在用行動證明:只要方向正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完全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這個屬于所有地球公民的環保紀念日,讓我們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減污降碳,讓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共同書寫美麗中國建設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