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學都講”是宜都市一項創新性的理論宣講品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宜學都講·有理有劇”第二屆百姓宣講大賽,宜都市委宣傳部聯合市委直屬機關工委、市教育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融媒體中心共同打造,通過“理論+文藝"的創新模式,在全市掀起學習熱潮。
活動于今年四月正式拉開帷幕,經過層層選拔,32組宣講員脫穎而出,分語言類(16組)與文藝類(18組)兩大賽道展開復賽角逐,用“小故事”闡釋“大道理”,以“百姓話”傳遞“時代聲”!
從基層工作人員角度出發,通過講述工作中與老百姓接觸的小故事,來展現黨的創新理論對老百姓生活的積極影響,彰顯現代農村的幸福生活。
通過講述宜都市楷模、最美志愿者胡斌及其志愿團隊的動人故事,展現普通人以點滴善意匯聚成社會大愛的溫暖圖景。
從《顏氏家訓》到《朱子家訓》,從岳母刺字到曾國藩家書,宣講人娓娓道來,生動詮釋了家風家訓的重要意義。
《以岐黃薪火映初心 用仁術仁心譜華章》
通過數據與案例,講述干部群眾立足本職崗位,突出中醫藥現代化轉型,展現中醫的人文關懷與技術革新,并突出干部群眾在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建功支點建設中的昂揚風貌和火熱實踐。
展現了勞動模范、一線電力工人余池春把“實干為人民”的信念刻進桿塔,將“服務見真情”的誓言融入電流,奮力繪就出山鄉的光明畫卷的感人故事。
《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
生動展現了青年干部扎根鄉村、助力振興的奮斗歷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鄉村振興事業的使命擔當。
講述了一名財政青年眼中的財政,結合宜都財政發展與自身實際經歷,不僅闡述了財政是平衡供需等宏觀概念,更展現出了財政人的奉獻、創新與擔當。
將反“四風”與窗口服務深度融合,彰顯新時代青年干部以實際行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強國建設、支點建設貢獻青春力量的堅定決心。
以基層幼兒教育工作者為主角,通過“先鋒本色”“革新力量”“共育初心”“星火燎原”四個篇章,刻畫了黨員教師在校園建設、課程創新、家園共育中的擔當與智慧。
《“三新”賦能,繪就文明華章》
以“二人講”的形式講述全市如何以新思路、新路徑、新風尚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以制度、共治、文化“三引擎”持續跑好文明馬拉松!
當我們掀開1957年的風雪扉頁,一條以鋼釬鐵錘鍛造的“人工天河”正穿透時光奔涌而來——它不僅改寫了八萬畝旱地的命運,更以撬動時代的支點姿態,在歷史長河中矗立起精神坐標!
以“強國復興有我,支點建設正當時”為主題,講述在實現強國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宜都文旅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使命與擔當,作為文旅人我們該如何在現有的成就中走向更好的未來,明確“支點建設”的方向和道路。
分別從干部培養、基層黨建、人才服務三個維度,用三個小故事詮釋了新時代組織工作如何通過夯實服務支點、聚焦主責主業,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強堡壘,彰顯了組織工作服務中心大局的使命擔當。
以"跨越""生長""守護"三個關鍵詞為主線,展現了市紀委監委如何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監督執紀全過程,彰顯了新時代紀檢監察干部以科技創新提升監督質效的使命擔當。
從茶葉合作社的陳宇、蔬菜基地的杜永軍,到電商領軍人周祥玉,宜都的“鄉村CEO”們以實干書寫擔當,展現鄉村振興新氣象,激勵青年干部投身強農事業。
幸福渠孕育出“不畏艱險、敢為人先、勇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宜都不可分割的精神力量。如今,幸福渠歷經歲月仍生機勃勃,激勵著宜都人民在新征程上奮力前行,創造無愧于先輩的時代偉業。
作品生動展現了詐騙分子如何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實施詐騙,警示觀眾要警惕"神醫"陷阱,在嬉笑怒罵間開展了防詐騙知識宣傳。
市公安局原創歌曲,緬懷因公殉職民警胡欽春。作品將個人奉獻與家國情懷完美融合,在緬懷中見傳承,唱響了新時代人民警察"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錚錚誓言。
短劇圍繞聶家河鎮的一對夫婦展開,他們的三名子女因贍養問題鬧上法庭。最終,一家人在法官調解下重歸于好,齊心協力經營家庭農場,日子越過越紅火,深刻詮釋了孝道如茶、家和萬事興的主題。
根據歌曲《南泥灣》改編而來,依托開國上將賀炳炎將軍出生地江家灣村,結合江家灣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煤礦村”的過去,對比現在“脫胎換骨”的江家灣村。
運用三句半的形式講述“湖北好人”鄧昌雄的先進事跡。一把剪刀,一輛摩托,開出免費“流動理發店”,桃李芬芳,白首鄉親,熱情服務跨越五十年。
以“清江畔的誠信之旅”為敘事主線,采用情景劇表演形式,通過“拾金之遇”“辯理之思”“尋主之暖”三個篇章,全景式展現清江小學師生在“金錢與誠信”考驗中的成長歷程與精神風貌。
以曲藝形式為鄉村“畫像”,既是對聶家河鎮五村發展的生動記錄,也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鮮活實踐縮影,兼具鄉土文化價值與時代宣傳意義。
以群口快板為藝術形式,生動演繹解放排洪溝從“臟亂差”到“美如畫”的蛻變歷程,彰顯宜都人民團結自強精神。
通過“簽合同”“普法開票”等情景演繹,講述市稅務局發揮“四員”職能,將法治建設與基層治理相融合,實現法治效應、社會效應和民生效應的有機結合。
以“列車旅行”為敘事線索,通過“助農銷售強”“助農旅游旺”“助農育棟梁”三站旅程,全景式展現宜都職教“工匠藍”志愿服務隊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以“拆網箱、建鱘谷、興文旅”為主線,用輕松幽默的方言韻律和生動場景,展現了鄉村振興背景下鱘魚產業與生態文旅的深度融合。
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藝術,通過看似戲劇化的婆媳矛盾,深刻揭示了家庭成員間相互包容、理解的真摯情感。在歡聲笑語中,自然而然地傳遞出孝道家風的傳統美德,引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節目以質樸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生動勾勒出蓮花堰從傳統村落,在城市發展浪潮中,敏銳捕捉機遇、乘勢而上的奮進軌跡。
作品巧妙融合地域特色,通過新春戰鼓、百強縣領航等意象傳遞出踔厲奮發的時代強音,突出女性群體在科技創新、社會治理、家庭文明建設中的巾幗風采,最終匯聚成“中部崛起看湖北,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豪邁宣言。
用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元素把近六年來改造老舊小區的艱辛、喜悅、變化成果分享給觀眾,展現全市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緊密圍繞宜都聚力支點建設,從工業發展、文化旅游、楷模精神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出發,通過相聲的表演形式,將支點建設在宜都的實踐生動形象地進行了刻畫,讓理論宣講更加接地氣、聚人氣。
通過三句半的形式,展現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宜都市容市貌的巨大變化,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豐富,市民素質大幅提升。
通過詼諧生動的方言唱詞與戲曲唱腔,宣講鄉村振興政策,方言快板搭配鑼鼓鈸镲,將“計劃生育”政策化為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贏得村民點贊。
決賽晉級名單將于近日公布,
感謝所有宣講員們的精彩呈現!
“宜學都講”的舞臺因你們而閃耀,
理論傳播的道路因你們而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