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縣北的鄂豫交界處,有一座山叫雞公山。山上有一道壁立千仞的懸崖,名叫大花臺。1933年5月17日,一位英勇的女性為了保護紅軍游擊隊毫不猶豫地從這里縱身一跳。從此,一個不屈的英名在大別山傳誦,她就是革命烈士晏春山。
晏春山
晏春山,1893年出生于湖北黃陂貧農之家,少年輟學進紗廠做工,后與碼頭工人潘家年結為夫妻。饑寒交迫的生活和工廠斗爭實踐磨煉出她堅強的性格。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后,留在當地堅持游擊戰爭的晏春山臨危受命,擔任楊山鄉黨支部書記,她經?;b成小販,深入到敵軍駐地,為游擊隊搜集情報。
1933年5月,由于叛徒告密,晏春山不幸被捕。為了得到游擊隊駐地的線索,敵人對她嚴刑拷打:灌辣椒水、上壓杠壓、用烙鐵烙,種種酷刑無所不用。最后,黔驢技窮的敵人威脅她:“想活著看見你的兒子、丈夫,就帶我們去找游擊隊!”
在這生死離別的最后時刻,她滿懷不舍,但革命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她拖著被敵人折磨得傷痕累累的身軀,邁著沉重的步伐把敵人一步步引到了遠離游擊隊的雞公寨崖頂。她指著眼前的萬丈懸崖說:“游擊隊就在這里,跟我去找吧!”說完,她高呼:“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縱身跳下萬丈懸崖。
晏春山年僅九歲的兒子在得知媽媽犧牲的消息后淚流滿面,他不顧一切地跑到雞公寨崖頂,對著母親跳崖的地方,撕心裂肺地呼喚。他伏地痛哭,抬頭望見一綹掛在樹枝上的頭發——那是媽媽的頭發。從此,這綹頭發被孩子珍藏在心口。
晏春山烈士的一綹頭發
(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直到全國解放,晏春山的家人將這束黑發捐獻給了國家。近百年過去了,這綹頭發依然靜靜地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里,看似纖弱的青絲凝結著大別山最堅硬的魂魄,向我們昭示著革命先烈那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激勵著我們繼承先烈遺志,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這綹頭發,似一展明亮的路燈,指引著我們不忘初心、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