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緊盯災害事故發生前的隱患和征兆,通過強化信息預警、資源配備和應急處置等舉措,打好防災減災的前置戰、主動戰,把事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因暴雨、暴雪、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引發的各類事故時有發生,成為民生之痛的同時,也再次凸顯出災害信息提前預警的重要性,氣象部門應該主動聯合城建、交通、國土、林業等部門,加強對重要時間、重要區域、重要點位的災害信息分析研判,一旦發現有較大的風險隱患,必須第一時間借助廣播、短信、抖音等載體滾動發布預警提示,發揮出災害預警信息的“哨兵”作用。另外,各相關行業部門也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常態化開展對高切坡、路基、橋梁、地災點、地下管網等重點部位的監測,及時消除可能存在的事故隱患,共同把災害風險遏制在萌芽階段。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面對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災害事故,還要加強應急物資、場所、人員等資源配備,打有準備之仗。如今,從熱成像生命探測儀等高端救援裝備的運用,到會展中心等“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民兵應急隊等基層自治組織,到藍天救援隊等專業救援力量,我國在應急資源儲備上取得了顯著進步。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31個?。▍^、市)擁有126個中央級儲備庫,儲備了955.2萬件應急搶險救災物資,組建了各種專業救援力量約3.4萬支。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大型災害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更無法挽回。對此,我們要遵循“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的基本原則,把應急資源準備得更充足一些,把應對流程考慮得更周密一點,讓防災減災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災害面前每個人都不能心存僥幸,當前“防”的問題短板仍然明顯。為此,防災減災的工作應該干在平時,落實在日常,把應急處置作為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必修課”,一方面防災減災部門要建立統籌調度機制,防止災害出現后人員不聽號令、各自為戰的現象,要針對常見的事故類型,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明確各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合力織牢防災減災“防護網”。另一方面,要通過宣傳發動、教育培訓、應急演練等方式,著力提升基層普通人員災害識別和自救能力,真正做到在災害來臨之時從容應對,有序處置。
防災減災,重于泰山。讓我們攜起手來,把“防”字根植于心,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共同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社會環境。(作者:宜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張謹)